李迅雷:政府力撑楼市 内地房价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6-5-29 17:24阅读:428
文|李迅雷
在动笔写以此为题的文章之前,我们扪心自问,自己知道答案吗?确实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话,不就可以赚大钱了吗?但这不妨碍探讨中国房地产及其他资产价格长期高估的问题,从中找出哪些因素可能是促使估值偏高的主因,哪些因素可以成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诱因。海通证券(600837)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从前写过一篇分析,专门研究A股高估值现象,判断流动性溢价是导致估值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个股市的流动性非常好,则溢价水平可以相对低。A股市场的换手率长期位居全球主要股市之首,尤其是2015年的换手率奇高,主板换手率超过6倍,中小板超过9倍,创业板则超过12倍。
内地楼市交易同样也是非常之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四个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5.9%,由于没有获得全国楼市的汇总数据,但同比增长也应该在50%以上。从全球看,中国房地产交易量也是最大的,仅北京一个城市就超过日本全国。
一个市场如果交易活跃,说明这个市场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过度活跃,则说明投机性较强,投机是为了获取价差收益,股市、期市、楼市都是如此。内地家庭在资产配置上,大约三分之二配置在房地产上,远高于大部分国家居民的配置水平,这也说明中国房价高估问题必然存在。
隐形刚兑抬高价格
刚性兑付不仅存在于信托产品、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领域,楼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隐形刚兑”现象。比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现象长期存在,如按照市场化原则降价销售,库存是可以化解的。但事实上,当地政府会干预房价,前期购房者也会反对降价出售。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商品房的销售方面存在多重约束。
最大的“隐形刚兑”还是来自政府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比如,2010年就推出房产税的试点,迄今仍未实施。今年年初,为了推动房地产去库存,还降低了首套房的首付比例。为何政府一定要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呢?这是因为,房地产投资能够带动的行业最多,而且房地产投资在商品房销售畅通的情况下,可以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回报。
由于中国的市场体制不同于西方,政府的力量还是比较大,“隐形刚兑”其实就是降低了市场信用风险,使得信用溢价水平大幅降低。尽管政府一直试图打破刚兑,但目前体制而言还很难,更何况在稳增长的既定目标下,必须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低利率,同时财政政策也必然是积极的。
汇率可控通胀温和
今年年初市场担心两件事,一是人民币贬值,二是通胀跃升。目前来看,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贬值的主动权在央行,因此人民币贬值预期长期存在,但资本大量外流的可能性似乎不大。通胀方面看来是温和的,年初蔬菜和猪肉价格的上涨还是属于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既然通胀压力不大,那么货币政策收紧的概率就低了。只要利率不上行,那么对房价就不构成利空。
我判断,央行会采取渐进式贬值的方式来调控汇率,或是退三进二、温水煮青蛙,同时也打击投机资金,使得投机资金无所适从。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国内外汇流出的总规模,同时又能使得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逐步增加,从而缓解贬值预期带来的资本外流的风险。对于楼市而言,小幅贬值及温和通胀,都会对房价有支撑作用,因为持有房地产也是应对通胀和贬值的一种保值手段,前提是资本不出现明显的外流。
综观九十年代之后全球经济,爆发全球性或局部性经济危机的频率比之前降低很多,原因在于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采取了逆周期的政策。相对而言,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政府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西方国家更大。
管制难免挂一漏万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如经济增长中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同样,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企业的效率整体较高,但抗危机的能力较差;行政化程度高的经济体,企业的效率整体较低,但抗危机的能力较强。如在过去20年中,日本和美国均发生过两次经济衰退,但中国从未发生过。
从过去一年来看,政府显然加大了风险管控力度,如“权威人士”去年5月25日在《人民日报》访谈中提出,“防风险也是稳增长”。因此,稳定房价肯定也是作为政府部门的一大重要任务。
就目前而言,确实很难预测房价何时会跌,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房价存在泡沫。管制导致价格扭曲,这是符合逻辑的,同时管制也能维持扭曲的价格。对于城镇化去库存之说,我并不看好,因为以目前的房价水平,农民工转为城市市民之后,也买不起房子。至于城镇化目前所处的阶段,已经是后期了,因为流动人口数量已经净减少。
综上所述,年初至今,人民币贬值和通胀预期这两大因素对房价的负面影响似乎已经消除,目前似乎看不到导致短期房价下跌的因素,今明两年估计总体不会下跌。今后,估计管制的力度和范围都会增加,以避免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风险。但是,结构性改革的难度很大,如果结构性问题不能够改善,那么再多的管制其效果也是挂一漏万,房价的下跌就难以避免。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9 15:43
-
房贷怎么还?每期还多少?(点击测算)
2025-05-29 15:43
-
负债不用愁,点击免费领还款计划表~
2025-05-29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