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6-5-20 10:10阅读:1070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使利率能够准确、灵活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和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商业银行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冲击是存贷利差承压,定价能力亟待提升,风险管理面临挑战。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模式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和结构性调整,探究其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所蕴含的风险,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提供启示。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针对利率市场化的现有研究一般认为,利率市场化给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盈利带来冲击,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更富特色的经营策略、调整业务结构加以应对,同时也刺激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从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
(一)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利率和利差的影响
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多数国家的存贷款利率出现了显著上升。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后世界各国实施利率管制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通过压低利率鼓励投资和生产发展、资本积累;二是避免金融机构过度竞争盲目提高利率,从而增大金融风险。因此,管制下的利率普遍低于市场自发决定的均衡利率水平。由此带来的市场扭曲包括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银行实施信贷配给,以及体制外的民间借贷盛行和金融脱媒。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利率定价机制的完善并向市场均衡水平回归。
存贷款利率均存在上升动力的同时,由于来自金融市场以及银行同业的竞争,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会在短期内出现收窄。这一趋势将影响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银行过去单纯依靠规模粗放扩张赚取利差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一些分析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并不必然导致银行利差大幅下降,从长期来看,利差可能维持平稳甚至出现上升,这主要得益于银行提升特色服务和议价能力,具体将在下一部分业务结构调整部分进行分析。
(二)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业务结构的影响
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多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提高为背景。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往往伴随着存贷款增速的放缓和结构调整。
存款在银行负债中所占的比重将趋于下降,与此同时,无息支票存款占比下降、付息存款占比上升,这种结构调整直接导致银行存款业务的资金成本上升。
贷款方面,出于对高风险溢价业务的追求,银行贷款业务的重点将由大企业转向中小企业以及消费贷款。与此同时,银行会通过在某一地区深度经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而增强客户的粘性,以提高议价能力。一般认为,中小银行的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比大银行更贴近客户,因而在争取高收益贷款方面更具优势。基于上述判断,从理论上来讲,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会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创新创业以及经济增长。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尚有赖于银行业务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并应当加强监管,以防范银行过度投机危害经济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表外业务创新的影响
在传统存贷款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下,一些大银行会借助自身在业务领域、资源方面的优势进行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服务。其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助于稳固客户关系,通过交叉销售形成不同业务之间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降低单一业务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有助于银行更好地应对经济形势的波动,获得稳定的财务绩效。
(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中间业务以及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和分散风险,与此同时,原先为了规避利率管制而开展的部分表外业务可能回归表内,也降低了银行业的风险。然而,现实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赋予银行业务自主定价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剧烈的利率波动和利率风险的增大,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破产、重组的概率大大增加。美国、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银行业危机。
除了外部竞争环境之外,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对风险的偏好增加。银行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的追求,过度依赖非利息收入、靠存款以外的渠道获得资金来源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大。近年来,美国银行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快速增加,相关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泛滥,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为各国敲响了加强监管的警钟。
综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冲击着商业银行旧有的运营模式,而商业银行的变革和应对方式不仅影响着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也关乎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一般认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主要策略包括两方面:第一,在传统存贷款业务方面,通过特色和差异化经营,增强议价能力;第二,进行业务创新,拓展表外业务收入来源,增强银行财务稳健性。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与概况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与进程
美国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加强了金融监管,颁布了对利率进行管制的“Q条例”———美联储的会员银行不得为活期存款付息,并且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设定了上限。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对储户失去了吸引力;与此同时,金融市场、货币基金的兴起,导致存款大量流失,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始于1970年,到1986年基本结束。其改革进程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逐步推进。首先放松的是对于大额定期存单的利率管制;其后逐渐允许金融机构引入各种创新型的存款账户,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与此同时,不断放松直至废除各种存款账户的利率上限,Q条例完全终结。
(二)金融监管及技术环境变化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一时期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金融管制放松,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均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重要影响。
首先,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经历多次重大调整后,美国证券市场的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逐渐发展成熟,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主导,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竞争,存贷款业务流失、金融“脱媒”现象迫使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来源,银行的业务和经营模式趋于多元化。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什么?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