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6-4-15 17:40阅读:998
来源:证券时报网
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的通知。
通知指出,力争通过3年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基本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国资国企、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改革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畅、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创新人才制度不健全等瓶颈问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若干国家亟需的基础科研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左右;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入国际先进高科技园区行列。
广西南宁股票开户、股指期货开户,选择钻石品质、专业服务,
股票开户请联系潘经理,7*24小时开户只需三分钟。
立即开户热线:13207812739 QQ:1669549551
找我开户即享手续费全国合法低佣!稳定安全的交易软件!
享受一流研究团队服务!大平台满足您的各种投资理财需要!
更多开户详情请点击链接:
http://licai.cofool.com/user/guide_view_492726.html
通过滚动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2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带动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0年,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打造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主要任务
重点建设一个大科学设施相对集中、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若干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研发和转化平台,实施一批能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国家“卡脖子”瓶颈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营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的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一)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1.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依托张江地区已形成的大科学设施基础,加快上海光源线站工程、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转化医学等大设施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布局,积极争取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国家聚变能源装置等新一批大设施落户上海,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依托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重点推动复旦大学建设微纳电子、新药创制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重点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前沿物理、代谢与发育科学等国际前沿科学中心。推动同济大学建设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美合作干细胞医学研究中心。发挥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物质、生命、信息等领域特色研究机构建设,开展系统材料工程、定制量子材料、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发现、抗体药物等特色创新研究,建设科研、教育、创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发挥中科院在沪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推动中科院按规定建设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沪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着力增强上海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和辐射全国的能力,并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
3.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基础科学领域,由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支持和预研究基础上,发起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计划,开展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科学家自由探索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实现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性突破,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4.探索建立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
成立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政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成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下设管理中心,探索实施科研组织新体制,研究设立全国性科学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建立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建立符合科学规律、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制度环境。
(二)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
共性技术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聚焦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先行布局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在信息技术领域,提升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能级,打造我国技术最先进、辐射能力最强的世界级集成电路共性技术平台,为自主芯片制造提供技术支撑,为国产设备及材料提供验证环境;建设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形成全球化的微机电系统(MEMS)及先进传感器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特色工艺,突破传感器中枢、融合算法、微能源等共性技术,并在物联网领域探索应用模式创新;建设微电子示范学院和微纳电子混合集成技术研发中心,研究硅集成电路技术与非硅材料的融合,开发新型微纳电子材料和器件共性技术;发展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面向全球的数字电视标准制订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向整机制造商收取合理费用、促进技术标准持续开发升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平安中国的能力水平。
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研发优势,建设创新药物综合研发平台,攻克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创新药物关键技术;促进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等单位协作,建设精准医疗研发与示范应用平台。开展转化医学和精准医疗前沿基础研究,建立百万例级人群(跟踪)队列和生物信息数据库。
在高端装备领域,发挥中国航空研究院上海分院及相关工程研究中心等的技术优势,建立面向全国的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研发平台,形成重型燃气轮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设计、关键系统部件研制、总装集成的能力;建设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服务能级,打造磁浮交通、轨道交通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突破智能汽车所需的定位导航、辅助驾驶、语音识别等共性技术,开发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集成与匹配、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大型商用压水堆和第四代核电研发及工程设计研究,开发钍基熔盐堆材料、装备、部件等制造技术,以及仿真装置和实验装置工程设计技术。建设微小卫星创新平台。开展海上小型核能海水淡化和供电平台研究。加强机器人产品整机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提升机器人检测和评定服务水平,形成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服务平台,提升工业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水平和开发效率。
在质量技术基础领域,加强以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技术基础平台建设,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进相关国际标准组织分支机构、国家时间频率中心上海计量分支机构、质量发展相关智库等落地,全力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支撑保障体系。
2.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
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等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提升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的技术孵化能力,充分发挥在沪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上海市高校作用,推进高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用先进技术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和产业化。
(三)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
在国家战略布局、上海自身有基础有望突破且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领域,基于“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结合的作用,实施一批上海市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解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在信息技术领域,开发中央处理器(CPU)、控制器、图像处理器等高端芯片设计技术。加快实现12英寸芯片制造先进工艺水平产品量产,开发集成电路装备和材料,建设国内首条8英寸MEMS及先进传感器研发线。打造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应用的物联网试验网。布局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研制中小尺寸显示产品并实现量产。开发云计算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分析软件产品。
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发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的原创新药,实现若干个1.1类新药上市。以攻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慢性病以及疑难重病为目标,开展致病机理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技术的联合攻关,在基因诊断和治疗、肿瘤定向治疗、细胞治疗、再生医疗、个性化药物等领域开展个性化精准治疗示范。开发医学影像诊疗、介入支架等重大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推动在国内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在高端装备领域,完成窄体客机发动机验证机研制,开展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重型燃机关键技术,建设燃气轮机试验电站。突破干支线飞机、机载设备、航空标准件、航空材料等关键制造技术,实现ARJ21支线飞机成系列化发展,开展C919大型客机试飞验证工作。开展北斗高精度芯片/主板/天线/模块/软件/解决方案的开发,打造北斗卫星同步授时产业。建设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深远海海底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海洋工程装备的总包建造能力、产品自主研制能力和核心配套能力。
在新能源及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开发推广智能变电站系统等智能电网设备,研制微型和小型系列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储能电池智能模块和大容量储能系统。开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研制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产品。
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品,逐步实现高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开发三维(3D)打印相关材料和装备技术,推动其与重点制造行业对接应用。
同时,在量子通信、拟态安全、脑科学及人工智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人类表型组、材料基因组、高端材料、深海科学等方向布局一批重大科学基础工程。
(四)推进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的“双自”联动优势,以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打造若干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适宜创新创业、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创新集聚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公平参与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建设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智慧城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形成对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支撑。
实施“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结合上海市创业创新优势,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完善创新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大众创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问题,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之前国务院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大家觉得有必要开吗?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7 09:22
-
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
2025-10-27 09:22
-
都说【宽基指数】好,它究竟是啥?具体有哪些?
2025-10-27 09:22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