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与孕育:银行业困斗过冬
发布时间:2016-1-18 15:57阅读:347
“现在贷款放不出去。”老张朝我摆摆手。
老张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分行的信贷管理部总经理。
即便明知多放中小企业贷款是讨监管部门欢喜的,但老张仍只追求账面上完成“两个不低于”指标即可,并不愿多放。而恰恰是那些被三令五声喊了好几年“要防范风险、要控制比例”的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类、房地产类、大型集团企业类贷款,成了老张在行业寒冬维持信贷规模的投靠。
几年前,中小、小微企业贷款曾是老张所在银行的一张战略名片,但去年以来,“交易型银行”等一系列战略已经成为了这家银行的新投靠,大家默契地再不提及旧战略。在老张看来,不良爆发远未到顶,而中小企业贷款已然是重灾区。
“再不多做点贷款出来,薪水连还房贷、车贷都快不够了;多做点贷款倒是不难,但一年后如期收回就有点难。”小周开始苦笑:“万一收不回来,绩效倒扣更没钱了不说,搞不好还要就地免职负责清收。”
小周是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助。
小周说他两年前的年总薪酬税前已踏入百万级,但如今,因为他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贷款出现了多笔不良,加上新增业绩也不理想,因此奖金部分相比峰值已经缩水一半。对于“不靠固薪靠浮薪”的一线银行员工而言,小周是有心理落差的。
小周不是没有想过辞职,他想到小银行、民营金控或互联网金融机构去多赚点钱。但三思之后,他还是留下了。
小周考虑到,一来,从去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他看到同事的前车之鉴是,只要手上的不良贷款没处理完,或是所在支行不良贷款较多,而辞职者又是支行业务负责人,则即便提出辞职,人也走不掉,有的要等不良贷款处置完毕银行才肯放人,经常一拖就是好几个月;第二,何止是银行在过冬,外面那些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有的企业裁员降薪情况更糟,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简直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接盘侠”。
小周叹了口气:“银行就算是瘦死的骆驼,但总算比马大。”
入冬:体力与耐力
其实,与其说是银行业过冬,不如说是中国产业经济进入了寒冬。而靠着是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金融支持来赚钱的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
恰巧逢在这经济发展的低速周期一起出现的,是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金融脱媒的步步相逼。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对于实体经济最终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尚未做好准备的银行业,必然是雪上加霜。
银行业的“雪”和“霜”都积在了哪儿?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银行当前的业务收入结构来看。即便各家银行都爱把代表着改革转型方向的中间业务吹得花好桃好,但终究,这块业务占比只是小头:2015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所谓的“快速上升”后,仍仅为26.8%。换句话说,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成,传统的存贷,仍然决定着当下银行业的休戚。
在存款方面,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围剿,已让传统银行“存款搬家”且负债端资金成本日益趋升。传统资产负债结构中的利差收窄,已是不可逆。
2015年前三季度,从上市银行来看,行业净息差在2.5%一线,环比上半年下降幅度约4个BP,按此下行速度预估,平安证券预测,2015年上市银行净息差维持在2.4%左右,较 2014 年下降 17 个 BP,而2016年息差下行幅度可能仍有8~10个BP。
在贷款方面,据多名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2012年开始,冬意就从温州、鄂尔多斯等地,钢贸、煤炭、制造业等行业开始传导,顺着“实体空心化”和融资杠杆大小蔓延开来。最近这一年来,银行们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好企业不需要银行贷款、坏企业银行不敢贷款。
老张的“贷款放不出去”也由此而来。
“我会觉得左右为难。”老张说,一头是放慢规模增速,但既然中间业务还没真正起来,不做大规模就代表着眼看利润数据越来越难看;另一头是硬着头皮撑住规模增速,试图维持发展速度并在发展中新陈代谢解决旧有问题,但这是冒险的。用老张的话说,如果产业经济寒冬比想象得更长,那银行资产里的“腐肉”产生速度会超过“新肉”生长,不良反吞利润。
老张和他的分行行长在寻找平衡点,整个银行业也在寻找平衡点。
而让平衡点变得“动态”、变得“变量”更多的是:银行业内向来有着对于规模大小暗中较劲的排位赛,这背后又关涉外界对于决策者的高下判断;每家银行都同时顶着社会对于金融作出贡献以及某种程度上“让利”的殷殷期待、和股东们(包括上市银行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业绩不得下滑的虎视眈眈,这两者对于决策经常左右互搏;更关键的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完全坐实之前,国有背景深重的银行业,“人治”的力量颇大,而每个银行总行、每家银行分行一把手的政治企图心、业务控制力、大势判断力,也各不相同。
企图心会形成一把手对“人在其位”的赛程长短的拿捏,这也决定了他更看重眼前的得分点、还是未来的得分点。其“赛程长短”与银行业务利润当期、风险滞后的时间轴相交,叠加在此期间其对行业发展的眼光、对竞争对手的观察、对所在银行爆发力与耐受力的综合评估,而形成一个平衡点。
冬天是枯水季,水落则会石出。
在银行业上一轮靠规模拉动增长的粗放型经营周期里,笑着发某一年的年报并不难,关键是能否笑到最后,赚得多且能调个拨备把利润平滑到未来,或是过往的利润抵得住漫漫冬日里不良资产爆发的侵蚀,那也算本事,但若最终顶不住,就算丑事。反之,预判冬天将至而开始藏体力的银行,需要忍耐某些年业绩增速在同类银行中排名靠后,关键是接下去能否持稳甚至后发制人,如果能走出改革之路率先“立春”,就是胜利,如果还是停留在粗放经营里一路偃旗息鼓,那就是不战自败。
2015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7个BP到1.52%,五大行中,农行不良贷款率已破2%。上市银行的不良率表现已优于绝大部分未上市银行,且1.52%还是不良核销及处置之后的数据,若加回核销及处置的部分,平安证券估计前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20BP左右。
从利润来看,上市银行中除了城商行还能维系超过10%的增速外,国有大行三季报净利增速集体降至“零”时代,股份行则降至个位数。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节后首日见分晓:中信证券2025国庆假期收益测算出炉!
2025-09-28 10:27
-
小米17系列全面对标iPhone17系列,战绩亮眼!但仍需时间考验
2025-09-28 10:27
-
国庆金融影单:十部豆瓣高分电影▶️,让你边躺边学~
2025-09-28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