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空双方争执不下之际,人民网亦发文加入论战。
4月9日下午,人民网发表作者署名为顾正的文章,文章指安信证券是中国股市最大“空头”。文中指摘安信证券无视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无视高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托宏观调控手段、无视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资本市场做出制度安排,更无视市场正在发生的质变而坚持看空。人民网认为安信证券往大了说是不讲“政治”,朝小处讲是不专业,为博眼球而忽悠投资者。
人民网发文,在投资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是明显做多信号。不过,众多机构投资者并不为所动。
“多空争辩本是资本市场的常态,股市有自己的规律,不是这样的口舌之争能解决的。作为中央媒体(其实所有的媒体都应该一样),倾向性有些太明显了,不太客观,特别是文中也承认安信之前看空已经被市场走势证明是对的。”某券商经理对财新记者表示,分析机构对投资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决定股市较长阶段走势的,还是宏观经济以及上市公司实际的运行状况。
“看多看空都是卖方的权利,讲究逻辑就可以,投资人不是傻子,自己会做分析,反正我们不会把这个当做什么信号。”某机构买方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多方国泰君安的基本逻辑是:A股市场面临的无风险收益率正在出现下行拐点,增量资金流入股市,推动A股出现大级别反弹。安信证券看空的思路是:现在最重要的观测点在货币政策,除非央行明显放水,否则市场很难兑现400点的反弹,并且蓝筹会随之结束重归结构化行情。而央行大幅放水属小概率事件,所以短期反弹不可持续,市场仍需调整。即使真超预期了,再做抉择也不迟,现在抢跑,容易摔跟头。之前未跑的,要把握现在的机会。
另一空头代表是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发布A股策略报告称,稳增长政策预期兑现充分,经济预期还有下调空间,反弹接近尾声。
多空争议不决之际,国务院9日晚间公布“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未来经济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财政金融风险增大,政府应合理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方向和力度,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附:人民网文章《安信证券:中国股市最大“空头”》
多空本是一念间。在中国股市,一直坚持“看空者”,非安信证券莫属。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久违的“多空”激烈争执。4月7日,一些海外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股市评级,称中国股市到了非常好的买入时刻。同一天,国泰君安发布二季度策略报告表示,股市将有400点大反弹,要抢蓝筹,夺龙头。
受此影响,8日的上证指数上涨39.45点,涨幅1.92%。
在市场上,国泰君安也是有名的“看空”者。在大盘进入敏感的时期,国泰君安一改往日的唱空做派,引发市场强烈关注并讨论。
为争夺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安信证券再次发布争锋相对的报告,称当下是撤退的良机。其认为除非央行明显放水,否则市场很难兑现400点的反弹,并且蓝筹股会随之重归结构化行情。
稍早之前,安信证券发布二季度策略报告《春来股市绿如蓝》,“二季度股市运行风险非常大,下跌幅度将超过一季度,重灾区集中于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领域”,“小市值黑马股已经成为资金撤不出的孤岛,二季度将进入到最惨烈的小票杀跌阶段。”
不知从何时起,安信证券成为市场的“大空头”,持续看空股市。尤其是以高善文、程定华为代表的诸多“看空”报告的发布,无一不在市场上引起反响,安信证券对市场的影响力日渐显现,甚至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投资者情绪和判断。去年,私募大佬泽熙投资的掌门人徐翔与程定华之间的“私人谈话”被意外公开,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从而引发了著名的“泄密门”事件。
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安信证券因为惊世骇俗“看空”报告而闻名市场。看空或者看多原本正常,但像安信证券这种,无视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无视高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托宏观调控手段、无视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资本市场做出制度安排,更无视市场正在发生的质变而坚持看空,且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实属罕见。笔者认为,往大了说是不讲“政治”;朝小处讲是不专业,为博眼球而忽悠投资者。
作为对市场有影响力的机构,发布报告应尽可能的客观、中立和平和。安信证券的“看空”报告之所以在一些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中颇有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股市已在熊市中煎熬了7年,投资者信心极度不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情绪上的巨大波动,而这些不安的情绪很容易在投资上造成集体无意识的盲动。安信证券正是抓住了熊市中投资者极其迷茫的心态,挟监管系统“嫡系”的身份,屡屡发布“看空”报告,而市场有时又会反过来证明了安信证券预判的准确性。
这其实很简单,在熊市中、在中国经济转型调整中,这样的“预判”并无多大技术含量。正所谓“调整无牛市”,这和猜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猜中国股市下跌,不温不火的概率远远大过上涨。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坚定“看多者”失败的根本原因。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纵观安信证券的诸多策略报告,其大多就是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看好,这和海外一些机构年年唱空中国经济如出一辙。笔者印象中,那些执着于唱空中国经济十多年者,无论事实和结果最终怎么样,他们都始终站在“唱空”者的阵营,即便大家都听腻了、也厌烦了,但它们仍不改“初心”。
对于“唱空”者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经济数据稍有不尽如人意就会引发一波唱空潮。但改革不会因经济一时波动而退缩,反而会在激活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换上做足文章。
应该看到,从短期看,中国经济减速的风险的确在加大,“三驾马车”中投资动力趋弱,外贸不稳定性增强,消费难有超预期表现,再加上产能过剩、影子银行风险,今年经济面临较多的风险因素和较大的下行压力。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下移趋势已现,过往推动 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红利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内部的地区发展、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等机构性矛盾日渐凸显。但一些局部现象、个别数据被唱空者过度解读,渲染为经济硬着陆论,并演变为改革恶化短期经济走势,还将加剧经济波动的论调。
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首先经济减速不等于失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支持下,中国经济有条件实现更大的发展。其次,改革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免会带来局部的阵痛。对此,调控部门明确了7.5%左右的增速目标稳定市场预期,强化了底线思维、区间调控思路,灵活把握、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关系。
而上述这些,都应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的策略。而这些,在悲观者那里,往往熟视无睹,甚至被有意忽略。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更需保持定力,平心静气而又小心谨慎。
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也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调整而后向下?还是转而上攻,收复失地?这既取决与经济的基本面,更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投资者信心与预期。
资本市场将会提前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套用所有“看空”者的逻辑,股市下跌是因为基本面的问题,那么,中国日益改善的经济基本面是否意味着熊市的行将结束呢?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