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油价:石油暴利时代的丧钟?
发布时间:2016-1-11 14:25阅读:425
仅仅一周后,美国国会作出历史性决定,解除石油出口禁令,这本身就是美国对石油资源贬值的战略判断。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运用油价杠杆,通过大幅度提价制裁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及西方盟友,使世界遭受首次能源危机。美国随后立法禁止出口本国原油,相反,鼓励进口石油并大力进行石油战略储备,以便在石油短缺或价格过高时抛售以平抑油价。这些年,随着近海石油开发和页岩气及各种替代能源的拓展,禁止石油出口的呼声逐步被支持解禁的呼声所淹没,终于导致出口禁令的废止。
石油战略储备一直是重要经济体确保能源安全的备选手段。美国1977年起在全国建立五大战略储备基地,总储量空间为7.5亿桶,可以满足158天消耗;2015年10月白宫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战略石油储量已达6.95亿桶,其中8%准备出售,而且从2018年起将逐年增加出售额。欧盟和日本的战略储备能力也分别满足90天和160天之用,并基本处于满额状态。中国石油(601857,股吧)战略储备长期严重短缺,2013年底的保障能力仅为22.7天。经过一年多的低价抄底,2015年进口战略储备原油达到3000万至4000万桶,今年预计将猛增到6000万至7000万桶。尽管这离国际能源组织设定的90天静态储量还有相当距离,但是此后中国显然将放缓原油储量增速。最新统计表明,发达国家原油库存已前所未有地达到30亿桶。主要经济体战略石油存储的满仓或需求放缓,必然对油价回暖又是一次重击。
一年多的低价战显示,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宁可割肉降价,也无意限产保价。俄罗斯等非欧佩克成员也是宁愿赔本赚吆喝,不肯减少出口。原因很简单,大户们都不想放弃既得市场份额,进而使油价战又呈现份额战的特点。大户们清楚,如果不采取统一行动,现有份额持有者出让的空间会立刻被其他重返市场的对手填补,进而陷入丢了份额又赔钱的双输境地,索性仗着家大业大,通过血拼干掉对手取得最后胜利。
油价战看似鲜血淋漓,然而割肉出血的主要产油国还沉得住气,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往油价实在太高,而产油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不断在降低石油开采成本。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2015年在京曾披露,沙特每桶石油生产成本只有4美元,另有专业数据分析认为最多为9美元。这两个数字和IMF测算的沙特财政赤字红线油价106美元存在巨大壕沟,很显然,沙特也许要借助其他手段来拉低这个红线,甚至不排除倒逼改善经济结构,逐步摆脱严重依赖石油产业的现状。有报道称,沙特除发行内外公债外,也正考虑取消每年300多亿美元的油气补贴。
另外,石油价格持续不振,与页岩气和新能源革命的强劲势头和光明前景不无关系。尽管目前页岩气和新能源革命成本较高,但它们的价格成长空间也同样可期。因此,相关投资方依然在苦苦坚持,进而拉长油价战的周期。当然,最新的美联储加息将使美元坚挺,也必然进一步成为压低油价的新石头。
无论如何,油价很久未曾如此低落,造成低落的因素也未曾如此集中叠加,有些因素甚至是全球性、战略性和不可逆的。这是否意味着,低油价将成为新常态,高价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