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理论如何与高精尖结合
发布时间:2016-1-3 00:55阅读:752
中国医学不是简单的中医
日报:在具体实践中,你如何描绘中医的落地?
程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中国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传统医学资源,今天可以称之为“中国医学”,而非简单的“中医”。迄今都被中国医学界奉为圣经的《黄帝内经》,即便是中国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内涵,更不用说全世界能对它有所了解了。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古文物,我们应该在新的技术水平下对它进行再认知,掸去浮土重新审视。做到去伪存真,让其得到升华,科学性更强,并为全世界所接受。为此,我们必须补充必要的实验环节,对它的多种原理、过程进行解释,把其中某些夸张或者似是而非的描述纠正过来,再传播下去。
最开始,我们并没想过中医的事情,当时想的只是用分子检测去做疾病的风险分析,可是别人总问我一个问题,检查出风险后该怎么办?我说我们只管检测。别人说那还不如不检测。
其实诊断是一个行业,治疗是另一个行业。中医谈调理,西医只谈治疗,治疗比调理晚,只有病人才去做治疗。因此,我们开始问津针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调理,这才开始进入中医这个领域,比如根据不同的体质分类给我们按分类后的结果去搭配药食同源的体质调理饮品,以便让我们的身体尽量处于平衡状态,少得病。
西方现在才搞清楚的3P医学(预测、预防、个性化治疗),对应的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所说的未病、欲病和已病。古人能做的就是看表型,现在我们可以用更先进的分析手段,从基因层面、蛋白层面进行分析,所以我提出表里如一,即你看到的表型和基因型是对应的。
日报:有人说,西医讲究仪器的精准测量,而中医却靠人的经验把握。你觉得中医理论可以跟诊断仪器相结合吗?
程京:目前,我们根据中医的“望、闻、问、切”和目诊理论,研发了一套诊断仪器——目诊仪,可以实现传统医学的“未病先治”。该仪器拍照记录人的眼睛巩膜特征、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内眼部特征的准确对比,采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专家系统便可快捷方便地预知身体所出现的异常和病患。
这套仪器的造价跟西方医学中常用的价格昂贵的影像设备像CT、核磁共振简直没法比,价格不在一个水平。因为价格低廉,该仪器可以进入社区和家庭,而西方医学中的影像设备得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才能买得起,但他们检查不出来的许多早期病变,通过目诊仪看一下就可检查出来。
譬如,通过目诊仪可以预测高血压风险已经来临,肾脏要注意什么等。但是中国一线的医疗机构至今尚无像目诊仪这样的影像系统,靠的是医生把眼睛扒开看,靠大脑和实践经验来诊断。目诊仪系统可以将图像采集下来存到计算机,再根据统计学规律进行图像识别。它把人眼的巩膜分成17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人的五脏六腑,通过综合观察眼内血管的生长粗细、颜色,眼白颜色的变化等,便可得知身体出现了什么异常。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老祖宗给我们传下来的瑰宝,让它更加通俗化、科学化、工程化,便于推广,让它具有世界语言,可以让别人接受,彰显我们的文明。
中医博大精深,两千年前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通过音乐艺术在精神层面对人实施情志调理的描述,但因为我们太小瞧自己的这些东西,这些宝贵经验快濒于失传,与此相关的很多人才、经费和政策都没跟上。我们攻关的都是西方的技术,我觉得很可悲。我希望并提议政府能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中国人“黄帝计划”,就是全民健康的“黄帝计划”。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