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续签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强国建设与货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发布时间:8小时前阅读:37
中韩央行间签署的40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看似只是一纸金融安排,实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为中国金融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于2025年11月3日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这已是中韩两国自2009年首次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以来的第四次续签,彰显出两国金融合作的深度与稳定性。
在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韩金融合作不仅反映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更是中国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实现金融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如同央行之间开立的“货币信用卡”,为双边贸易和金融稳定提供了有效保障。
双边本币互换的核心机制与金融稳定价值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两国央行或货币当局在互信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有抵押的融资安排。根据协议,一方可以以本币为质押,获取对方等值的货币。
这种安排类似于央行之间开立的“货币信用卡”,当一国需要对方货币流动性时,可按照协议约定即时兑换,到期后再按原汇率换回货币并支付相应利息。
这种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流动性安全网。在全球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况下,一国央行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安排获得必要的外汇流动性,用于稳定本国金融市场、支持商业银行跨境融资需求,以及保障国际贸易结算的顺利进行。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系统性推进与境外央行的双边本币互换合作,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全球六大洲的人民币流动性支持网络。
中韩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央行对外签订金额最大的货币互换协议之一。实际操作中,韩国央行于2012年就推出了中韩货币互换资金贸易结算支持工具,使韩国企业能够通过该工具从韩国央行获得人民币互换资金用于中韩跨境贸易。
2020年,土耳其央行也推出了基于人民币互换资金的再贴现工具,允许当地企业向土耳其央行申请人民币融资,用于向中国出口商支付货款。这些实际应用案例充分证明了双边本币互换机制的实际效用和稳定性。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强国建设的新进展
本次中韩货币互换协议续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5)》,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效协议32份,互换规模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协议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截至2025年6月30日,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实际动用人民币余额806.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际动用外币互换资金余额折合人民币3.8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实际使用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为6.4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重为28%,收付金额和占比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近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其清算系统的可结算货币之一,这一决定进一步证明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一举措将使全球航空公司和供应商能够以人民币进行结算,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
中韩金融合作的深远意义与示范效应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经贸合作源远流长。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的不足17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641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如此紧密的经贸关系为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韩金融合作具有全方位特征,涉及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信贷等多个领域。2014年,两国建立了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使企业能够直接以对方货币结算,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
2015年,中方欢迎和支持韩国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并将韩国RQFII投资额度提高至1200亿元人民币,这些举措促进了两国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中韩金融合作还具有重要的区域示范效应。作为亚洲两大重要经济体,中韩金融合作的深化对区域金融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在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等区域金融合作倡议中,中韩两国的协调与合作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RCEP生效实施的大背景下,中韩金融合作迎来新机遇。区域原产地规则累积制度将进一步推动两国货物贸易发展,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为两国金融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金融现代化之路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展望
中国金融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的现代化,更是制度型开放和国际金融治理参与度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5)》中明确提出了下一步规划:将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不断拓宽网络覆盖范围,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围绕多个维度展开: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系统清理政策堵点,全面整合金融机构提供跨境和离岸人民币金融服务,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
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逐步消除不同渠道政策差异,形成标准一致、管理趋同、相互连通的开放格局。
在离岸市场发展方面,综合运用货币互换安排、清算行、金融市场等多渠道输出不同期限人民币,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这一举措结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等传统金融合作工具,有望进一步丰富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提升交易效率,降低对现有体系的依赖。
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加快,经营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中国将继续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中韩货币合作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为区域乃至全球金融稳定贡献力量。
金融现代化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货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和全球金融治理参与度的全面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已超过10.4万亿元,人民币正通过双边本币互换等多种渠道,稳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随着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将人民币纳入结算货币,以及更多类似中韩货币互换的合作机制建立,人民币的全球使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不再只是单向的开放,而是双向的融合与共建。
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中韩货币合作所见证的,正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国际合作与制度创新。(作者:高治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请问货币互换交易的步骤是什么?
请问货币互换交易的步骤是什么?
请问货币互换交易的步骤是什么?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