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再陷“5元时代”,龙头降本减产寻求突围
发布时间:2025-11-11 21:33阅读:6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进入11月,生猪价格继续低迷,市场情绪随之趋冷。
据中国养猪网数据,生猪价格从今年1月份的8.3元/斤左右一路下降至10月中旬5.44元/斤,截至11月11日,猪价虽有所反弹,但仍未突破6元/斤。猪价“5元时代”不仅成为业内热议,更让整个养殖端陷入新一轮亏损漩涡。
“猪肉供应量明显增长,叠加消费低迷,导致当前又开启亏损周期。生猪产能必须控制,否则,猪价必然陷入持续低迷。”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近期公开感叹道。
不过,头部猪企并未停步,而是选择从内部求变:降本增效、主动减产、技术突围。牧原、温氏、新希望等企业的最新动作,正在悄然重塑行业格局。记者近期调研采访发现,成本控制与产能调减正成为行业自救的关键战术,一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正在展开。
猪价重回“5元时代”,跌势蔓延下的行业焦虑
8元、7元、6元、5元——生猪价格的下行速度,正在超出多数从业者的预期,这也是一个让养殖户“睡不安”的数字。
记者从养殖户处了解到,普遍亏损、资金链紧绷、心理防线岌岌可危,是他们的当下真实状态。“这轮行情太压抑了,5元价在成本面前几乎没有喘息空间。”漯河一位散养户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坦言,饲料、人工、电费样样上涨,猪价却“每天一个价”。他算了笔账,现在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肥猪,平均亏损在300元到400元之间,“亏得不敢算账”。
市场端的疲软与供给端的压力相互叠加。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猪肉消费整体偏弱,叠加节前需求未见明显放量,市场去化节奏缓慢。与此同时,部分养殖主体因前期高位补栏形成的惯性尚未完全消化,供需错配进一步加剧价格下探。
“如果没有系统性减产,5元猪价可能会延续更久。”一养殖企业人士向记者坦言道。
从数据看,猪价下跌带来的行业亏损面已逼近70%。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上市猪企虽具有成本优势,但也不敢掉以轻心。前者通过规模化和智能化降本仍能维持盈利,而中小企业则几乎“无处可逃”。
“过去行业靠周期赚钱,现在是靠效率活着。”上述养殖企业人士近期对大河财立方记者直言,这一轮下行周期,或将成为中国养猪业结构调整的拐点。
在他看来,与前几轮周期不同,本轮猪价下跌呈现“慢跌+长周期”特征,背后是消费端的刚性下降与供给侧的惯性释放。随着居民结构性消费转型、禽肉替代增强,猪肉市场已难再出现大幅波动的反弹式行情。“未来猪价或将维持低位震荡的‘常态’,行业盈利空间将越来越依赖企业自身的精细化管理。”
在这种背景下,“降本”与“减产”成为猪企的两根救命稻草。一个是守住底线,一个是重塑秩序。
头部猪企降本领跑,养殖成本差距拉开
降成本成为2025年猪企最重要的防御姿态。“猪价我们控制不了,成本是最后的底牌。”不少猪企人士如此认为。
记者注意到,国内头部猪企牧原股份今年养殖成本实现逐月下降,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10月份的11.3元/公斤,下降幅度达1.8元/公斤。按一头猪出栏12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头猪能节约216元成本。牧原三季报也印证了这一成效: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47.79亿元,同比增长41.01%,在行业普遍亏损背景下逆势上扬。
牧原的降本秘诀,来自系统性效率提升。公司在多个生产环节推进智能化管理——自动饲喂、精准环控、粪污循环利用、种猪基因改良等形成一体化闭环。牧原在互动平台回应称,“内部最优秀场线的养殖成本可做到10.5元/公斤,公司仍有进一步降本潜力。”业内人士认为,牧原通过“科技+规模”形成成本壁垒,已成为行业少有的稳健样本。
不过,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复制牧原路径。温氏股份、新希望、立华股份、神农集团等头部企业虽在持续优化饲料配方、精简管理流程,但整体仍徘徊在6元区间。部分区域性猪企如东瑞股份,因区位、饲料及人力成本高企,仍深陷7元区间。
“成本线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死线。”上述养殖企业人士对记者说,以当前均价5.9元/斤测算,成本每高出0.5元/斤,意味着每头猪亏损60元到80元。如果养殖成本控制在11元/公斤以下,仍可实现微利;若高于12元/公斤,则“养得越多亏得越多”。
在降本之外,企业也在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比如,新希望尝试通过AI算法优化饲料投喂;温氏则在试点“数字猪场”,通过数据模型监测疫病和饲料利用率。“降本不是削减成本,而是提高效率。”温氏内部人士强调,智能化养殖的投入大,但能形成长期竞争壁垒。
在业内人士看来,养猪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构。规模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成本效率、资金实力与风控能力才是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头部企业,不一定最大,但一定最稳。
减产潮起,主动去化才是出路
当降本触及极限,减产就成为恢复平衡的另一个支撑。事实上,从今年5月起,国家相关部门已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调减能繁母猪产能100万头、严禁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等,要求头部企业带头控产。
政策引导下,行业去化开始显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035万头,较去年底减少43万头。业内普遍认为,若去化持续到明年上半年,猪价有望逐步企稳。
牧原股份的动作尤为明显。公司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预计年底能繁母猪降至330万头,较年初减少32万头,“目前距离目标只差5000头。”他表示,公司正通过优化配种结构、控制出栏体重、提升繁殖效率,实现“高质量减产”。
温氏股份同样在行动。公司总裁黎少松在公开场合直言:“行业的‘内卷式扩张’该停下来了。温氏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关停了7个猪场,包括韶关丹霞山的一个场点。”他认为,适度减产能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也能避免无序竞争导致的集体亏损。
广西扬翔股份也选择主动“瘦身”。常务副总裁张从林公开表示,公司今年出栏目标为565万头,计划明年降至530万头,降幅约6.2%。在他看来,“减产不是退缩,而是主动调整结构。我们要做的是把有限的产能用在最有效的环节上”。
行业专家认为,减产成效的关键在于头部企业的带动效应。一旦牧原、温氏、新希望等龙头稳定产能,市场供需平衡将加快恢复。与此同时,中小养殖场的出清也在加速。“预计到明年二季度,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或降至4000万头以下,猪价有望回升至7元/斤。”华南一家农牧研究机构分析师预测。
但他也提醒,猪价回升并不意味着行业回暖。“本轮减产更多是‘止血式’调整,而非繁荣的前奏。真正的拐点要等到消费恢复与产能出清同步出现。”
“当前去产能刚刚开始,养殖端亏损时间较短,排除疫病影响,母猪存栏或将缓慢去化。”格林大华期货生猪研究员张晓君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解释说,今年1—8月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持续为正,进入9月自繁自养利润由正转负,目前自繁自养亏损不足两个月。按照以往周期来看,养殖端持续亏损6—12个月才能驱动产能有效去化,当前行业刚进入亏损周期,预计亏损周期仍将持续。当前淘母价格/生猪均价比值还在77%,从历史数据来看该比值降至50%~60%,方能验证产能集中有效去产能。等待母猪价格大幅走低,产能得到切实有效去化之后,才能进入下一轮价格上涨周期。
眼下,猪企的自救与调整正成为新常态。降本是“内功”,减产是“手术”,两者合力,也许才能在漫长寒冬中迎来下一个春天。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2024年猪价会大涨吗?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