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中的期货力量之大宗商品贸易商产业服务故事”系列|“贸易1.0”到“服务3.0”助力贸易服务迭代赋能产业韧性跃升
发布时间:15小时前阅读:10
期货日报 记者 邬梦雯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产业发展史上,大宗商品领域的跌宕起伏始终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常态。价格的大起大落,如同无形的风浪,时刻考验着产业链上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存智慧。回首来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传统贸易到现代服务的演进轨迹,其核心驱动力,正是期货工具的应用与深化。这是一场从“贸易1.0”到“服务3.0”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产业与金融市场关系重塑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实体经济从“被动承受风险”到“主动管理风险”,再到“智慧创造价值”的跃迁。
中国大宗商品市场从探索走向成熟的背后,有无数个由大宗商品领域现代产业综合服务商谱写的“期货故事”,这些企业将期货工具作为“核心引擎”,驱动贸易服务升级换代,助力产业链降本增效、提升韧性。
1
让风险管理成为产业的“基础设施”
回溯十多年前的“贸易1.0”时代,大宗商品贸易的主要功能是连接信息和物流。彼时,产业链企业面临的痛点尤为突出: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像一把利剑,企业经营犹如走钢丝,一次意外的原料涨价就可能吞噬下游加工厂数月的辛苦所得;融资环节壁垒高企,中小企业常因缺乏足额抵押物而被拒之门外,正常的采购节奏被打乱;市场信息割裂严重,上下游之间如同隔着毛玻璃,贸易环节层层加价,最终的成本压力往往由最末端的制造企业默默承受。
那时的市场,企业盈利高度依赖对市场单边行情的预判和对现货渠道的控制能力,当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大宗商品“寒冬”等系统性风险袭来时,缺乏有效缓冲工具的产业链企业成片陷入困境,留下的教训深刻而惨痛。
痛定思痛,变革应运而生。近年来,以嘉悦物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嘉悦物产)、浙江杭实善成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杭实善成)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服务商创新突破,推动行业迈入“贸易2.0”时代。产业服务商将期货工具深度嵌入服务体系,为相关企业构建了对抗价格风险的“缓冲垫”和“稳定器”,风险管理成为服务的核心价值。
成立于2017年的嘉悦物产是一家年轻的产业综合服务商,其从创立之初就将期现结合的基因植入血液。这家民营企业伴随着大宗商品周期一路成长,当前的业务范围已涵盖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多个产业领域。
“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出波动加剧、结构性行情凸显、金融属性增强三大趋势。地缘政治、全球货币政策、极端天气及‘双碳’目标等因素,共同影响传统的供需逻辑。”嘉悦物产总经理助理叶辰表示,对实体企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猜方向”的时代结束了,单纯依靠囤货待涨或预判单边行情的模式风险极高,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空前增加,也意味着风险管理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经营稳定化”,能否有效管理价格风险,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盈利持续性。此外,企业对精细化运营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关注采购与销售的节奏、库存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等。
这些来自市场的变化却恰好能够体现产业服务商的价值。嘉悦物产创始团队深刻认识到,没有风险管理的贸易是“裸露的冲锋”,无法持续。最初的契机正是源于其对产业客户痛点的观察——他们深受价格波动之苦,却又缺乏有效的对冲工具和专业知识。因此,嘉悦物产决定自己先掌握这门“语言”,再将它翻译成客户能理解、能使用的方案,从而陪伴客户共同成长。
“我们处于产业链的流通和服务环节,上游连接国内外生产商,下游服务广大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我们的角色不是简单的贸易商,而是通过期现结合的模式,为客户提供稳定的货源、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叶辰表示。
作为产业服务商,嘉悦物产的理念是“为共行者创造价值”。据叶辰介绍,与众多期现公司相比,嘉悦物产的特殊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模式不同,嘉悦物产不做市场的投资者,而做风险的“搬运工”,他们会将客户的风险通过期货工具转移到市场中,自身赚取稳定的服务费;其次是重心不同,嘉悦物产并不判断价格涨跌,而是寻找和挖掘产业链中的不合理价差(基差、月差、品种差),并通过专业操作将这些价差利润转化为客户的实际收益;最后是角色不同,嘉悦物产立志成为客户的“外部CFO”和“风险管理部”,将风险管理理念深度嵌入客户的经营决策中。
2
贸易服务跟随市场不断升级、进化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叶辰将实体企业日常经营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其一,原料成本上涨风险正持续影响下游加工企业,主要表现为生产所需原料价格快速无序攀升。近两年地缘冲突加剧、供应链结构性中断叠加‘双碳’战略的供给侧约束,原料价格波动中枢显著上移,且呈现易涨难跌特征。这种趋势直接侵蚀企业加工利润,尤其对采用‘先接订单后采购原料’模式的企业构成生存威胁——当长期订单签订后,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则企业极易陷入‘生产即亏损’的困境。”叶辰表示。
其二,产成品库存贬值风险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贸易商和上游生产商为维持正常周转必须持有库存,但全球宏观经济预期的快速切换导致市场情绪摇摆,商品价格频现“过山车”行情。这种不确定性不仅阻碍了企业建立合理库存,而且打乱了正常的生产备货节奏,甚至可能引发现金流危机。
其三,价差收窄风险贯穿整个贸易链条。贸易商依赖的区域价差、品种价差及期现基差等传统价差盈利模式,在极端行情下可能短期失效。市场信息的极度透明与参与者策略的同质化持续压缩利润空间,而港口封锁、运费攀升等突发事件更会瞬间改变原有的物流经济格局。面对这种变化,企业若不能深入研判价差驱动机制并运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将难以维系正常经营。
当前,尽管风险管理已成为产业标配,但贸易服务的进化并未止步。“服务3.0”时代聚焦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助力产业链客户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一阶段,以期货市场为定价基准和风险管理基石,深度整合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全要素资源,产业服务商为产业链客户提供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端到端”的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期货工具完成了从“缓冲垫”到驱动服务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的转变。
事实上,在如今价格高度透明、竞争白热化、产业客户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背景下,像嘉悦物产这样的产业服务商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对手方,而是客户的“风险管理顾问”和“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者”,他们通过含权贸易、利润锁定、库存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客户解决经营痛点。
据叶辰介绍,在服务产业客户的实践中,期现模式主要呈现三大主流形态。最为基础且广泛应用的是基差贸易,其核心在于将绝对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相对基差风险,显著降低了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并使交易决策变得更为可行。这种模式优势在于简单明了、易被产业链接受,而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含权贸易,正通过将期权嵌入贸易合同实现创新突破,例如为采购方提供价格上限保护的“保价采购”,或为销售方提供价格托底的“保价销售”。这类结构能够灵活应对客户“既恐错失上涨行情,又惧遭遇价格下跌”的复杂心态,但其实现高度依赖产业服务商精准的定价能力和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外,针对加工企业的利润锁定,则通过锁定原料与成品的价差来保障加工利润,使企业能够专注生产调度。这虽彻底解决了企业的痛点,但要求产业服务商对全产业链的供需格局与价格传导机制具备深度认知。
“以PTA领域为例,期现业务的市场渗透率已接近100%,形成成熟运作体系。”叶辰表示,面对上游供应商,采用均基差模式授予后点价权,使其能根据盘面走势灵活锁定远期利润,进而科学规划生产节奏。面对下游聚酯工厂,则通过固定基差销售货物并同步开放后点价权限,助其在适当时机锁定聚酯—PTA环节的加工利润,为远期订单定价和库存货值管理提供确定性保障。
3
用“核心引擎”带领客户穿越周期
站在“服务3.0”的高度,产业服务商的能力已远超传统贸易范畴。其竞争力源自对实体企业痛点的深刻理解、对期货工具的娴熟应用以及对多维度资源的高效整合。期货市场作为其服务模式的“核心引擎”,驱动服务向更深层次、更个性化、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进化与升级。
杭实善成在大宗商品领域积极推进“研究、投资、服务”一体化深度融合。其专业研究团队扎根产业链各环节,将扎实的供需基本面研究与期货期权工具的灵活应用紧密结合,持续输出具有前瞻性的市场研判和定制化的套保策略。同时,杭实善成紧密围绕产业客户的真实痛点,创新设计结构化衍生品解决方案,如含权贸易合同、利润锁定协议等。
杭实善成在玻璃领域的实践颇具说服力。据杭实善成玻璃研究员沈志龙介绍,近年来,他们观察到行业周期已缩短至三到四年,建材需求持续弱势,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产业利润不断被压缩,无论是玻璃还是纯碱环节,加工利润都在缩水。同时,下游库存持续累积,相关企业对价格管理、库存控制和利润锁定的需求尤为迫切。
基于这样的情况,杭实善成聚焦三大服务方向。沈志龙介绍说,首先是价格风险管理。玻璃产业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波动,例如春节前后销售低迷、不同期货合约价差显著。针对淡季库存压力,杭实善成会协助客户在低价区间采购现货,同时利用1月、5月等远期合约锁定销售价格。为支撑这一服务,杭实善成在湖北、河北、云南、山东、安徽等玻璃主产区建立了标准化仓库网络,就近为周边工厂提供库存托管服务。“去年淡季,我们曾为某玻璃厂承接现货库存并同步卖出远期合约,帮助其缓解了季节性现金流压力。”沈志龙分享说。
其次是加工利润锁定。“今年年初,河北某玻璃厂面临典型困境:虽然测算出300元/吨的可观加工利润,但因远期销售不畅无法兑现。我们为其设计了产业链套保方案——在远月合约上卖出玻璃成品期货,同时买入原料纯碱期货。春节后进入淡季,库存开始积压,市场被迫降价,加工利润在两个月内被压缩至100元/吨。由于提前锁定了利润,该厂成功避免了200元/吨的利润流失。”沈志龙表示。
最后是库存优化实践。其中以安徽冠盛蓝玻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冠盛)的案例尤为典型。“我记得当时安徽冠盛面临高库存的压力。我们直接进驻厂区,承包独立库区,整体接管现货库存,并预付货款, 缓解其现金流压力。企业不仅提前收回了资金,还保留了未来择机销售现货的权利,甚至通过我们的仓储管理节省了保管成本。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库存变现难题,又为企业在价格波动中保留了主动权。”沈志龙说。
事实上,在产业下行周期,通过价格套保对冲波动风险、用跨品种套利固化加工利润、以库存托管盘活资金流动性,正是玻璃、纯碱企业度过“寒冬”的关键。
沈志龙表示,如今,当客户面对价格波动时,他们不再被动承受风险,而是主动运用期货工具强化经营韧性,这或许就是杭实善成服务的最根本价值所在。
4
一同迈向“产业价值共生”的远方
随着越来越多的期货品种上市,期货工具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产业链。“去年在瓶片期货上市后,我们也积极参与了瓶片相关的期现业务。今年6月初瓶片绝对价格偏低的时候,市场上‘一口价’出货的现象较少,当时余姚意鑫塑化有备货需求,我们以基差贸易的模式在盘面挂单点价出货。在此次贸易中他们获得了想要的绝对价格,我们则在基差上获利,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叶辰说。
在叶辰看来,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新基建”。“过去这可能是‘加分项’,但现在逐渐变成了核心竞争力的‘标配’。无法有效管理价格风险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他说。
在此过程中,产业服务商的角色也逐渐深化。“随着客户认知的提升,对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不能再仅仅提供标准化的方案,而必须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这反过来也推动嘉悦物产自身能力的快速迭代和升级。”叶辰认为,这也成为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
从嘉悦物产与杭实善成的实践窗口望去,一条清晰的产业服务升级路径跃然而出:从1.0时代的“被动承受者”,到2.0时代的“主动管理者”,最终跃迁为3.0时代产业稳定运行的“方案提供者”与“价值共创者”。
事实上,强大的衍生品市场与扎实的产业根基深度融合,是打造强韧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当越来越多的产业主体从被动承受风险的漩涡中挣脱,学会运用期货工具这一“减震器”主动管理不确定性时,实体经济的根基便愈发稳固。
无数“嘉悦”与“善成”的探索,正汇成一股洪流,这不仅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答卷,也是中国产业在风浪中走向成熟、强化自身韧性的关键足迹。当风险管理从企业的“应急之策”转化为“生存本能”,中国经济的航船便拥有了穿越更广阔深海的底气。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