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五载路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25-10-13 10:01阅读:21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金融活,经济活。“十四五”期间,金融系统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显著增强。
——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排名前10位的银行中我国占据6席,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壮大,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向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速集聚。“十四五”时期,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贷款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
——市场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了信贷供给相对充裕,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
“十四五”期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企业融资成本降至历史低位。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很多地区在推行“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以前贷款就像开盲盒,签完合同才发现还有担保费、评估费、公证费等各种‘隐藏费’。”一家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好了,贷款的每一项成本都列得清清楚楚,融资成本成为一笔明白账。”
——“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国家外汇局支持银行根据企业信用状况,采用相应的便利化措施,业务办理时间大幅缩短。其中,凭指令即可办理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取消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等行政许可,国家外汇局行政许可业务笔数下降超70%。
近年来,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目前,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制度、互联互通机制、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为主的跨境投资制度安排,跨境债务融资实施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另外,简明统一的资金池政策框架已经惠及1000多家跨国集团和1.9万家境内外成员企业。
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守住风险底线,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前提,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时期,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驶入“深水区”,通过机构设置调整和职责优化,金融监管新格局加快形成,推动金融管理部门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
经过5年的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
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金融管理部门会同地方政府,综合采取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方式,推动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明显压降。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十四五”时期,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保险、资管等机构加快回归本源,功能定位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十四五”时期,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
在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立足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此外,“十四五”时期,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关闭金交所、“伪金交所”成效明显,应关闭的27家金交所已全部取消资质,排查出的上百家“伪金交所”也已经全部得到清理。
——有力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在外汇市场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之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汇率避险工具的使用也更加广泛,市场更具韧性。
在债券市场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强化监管协同,及时向市场参与机构提示风险,有效弱化和阻断风险的累积。债券违约率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在资本市场方面,探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证监会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不断健全支持资本市场的长效机制。
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推进 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制度型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在国际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参与度、影响力、话语权显著提高。
——金融服务业开放迈出新步伐。
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资机构业务范围大幅拓宽。“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全球前50大银行中有43家在华设立了机构,全球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有半数已进入中国。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行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深化。
“十四五”期间,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人民币股票和债券资产先后纳入全球指数并提高权重,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对外开放举措的认可。数据显示,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截至9月,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十四五”期间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十四五”时期,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双边本币货币互换逐步扩大。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清算行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市场对人民币的内生需求不断增强。目前,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第三。
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数据显示,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的比率已经由2020年的17%上升到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逆周期调节工具箱更加丰富。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丰富上海金融市场业态,提高国际投资者的参与度,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上海区域中心。与此同时,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也持续深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不断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0 09:58
-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得主荣获825万奖金,究竟研究的啥?
2025-10-20 09:58
-
主播、骑手、网约车司机收入全面裸奔!10月起你的个税这样算
2025-10-20 09:58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