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APM 到 GPT-5-Codex:量化不是找 “圣杯策略”
发布时间:2025-9-26 16:10阅读:49
如今科技飞速的发展,也逐渐迈向AI+时代,最开始接触市场的时候我也是很迷茫的,不知从何做起,密密麻麻的K线,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比如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股息贴现模型(DDM,Dividend Discount Model),有效市场假说(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都想着如何利用起来到实际操作中,比如我编写量化策略的时候就在想如何包含到策略里面的,但后面实操后慢慢发现经典金融理论的价值,不在于 “直接套用赚钱”,而在于提供分析市场的 “底层逻辑框架”:对实际投资而言,理论的 “简化假设” 需被现实变量(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情绪)修正,否则会导致决策失误;对量化策略而言,理论是 “起点” 而非 “终点”—— 量化通过数据、因子、动态调整,弥补理论的局限,但仍需面对 “因子失效”“市场适配性” 等挑战。编写一个策略是要尽可能贴合真实市场的,如果完全跟着理论知识走,那无疑是在纸上谈兵。
前两天我在一些平台上看到一些量化策略 ,无疑这些策略回测数据拿来看,买地球也是谈笑间罢了,简单举个典型例子:
是不是觉得很匪夷所思,这样的策略数不胜数,
从数据来看:阿尔法(α,超额收益能力)为 3.772,说明 “跑赢基准” 的能力很强;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收益)达 15.416,意味着每承担 1 单位风险,能获得超高的收益回报;最大回撤仅 9.17%,说明策略在上涨过程中,最大的阶段性跌幅控制得较好,风险相对可控,但是我觉得接触过股市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我呢边可以简单剖析一下。代码策略的核心逻辑是 “买入折价率最高的 ETF(市场价低于净值)”,但现实中:ETF 折价率会快速收敛:当 ETF 出现显著折价(如市场价低于净值 1% 以上),套利者会通过 “买入 ETF + 赎回一篮子股票” 的操作快速抹平折价,导致折价率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消失。策略每日开盘时根据前一日净值计算折价率,但实际开盘后折价可能已消失,此时买入会变成 “追高” 而非 “套利”。有些地方,代码中用get_extras('unit_net_value')获取的是 “前一日净值”,而开盘时的市场价已经反映了最新信息,可能存在 “用旧净值计算的折价率与实际不符” 的情况(例如,净值在夜间更新,但市场已提前反应)。所以这些策略无疑距离真正的实盘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回望这些年从理论到实践、从手工编码到AI辅助的量化之路,我愈发意识到:量化交易的本质,不是寻找一个“圣杯”般的无敌策略,而是构建一套可持续进化的投资系统。这个系统,既要扎根于金融理论的底层逻辑,又要敢于直面市场的复杂性与非有效性;既要依赖严谨的数据分析与模型推导,也要对人性的弱点和模型的局限保持敬畏。
我们常常被漂亮的回测曲线所吸引,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实盘中的流动性冲击、交易成本侵蚀、市场结构变迁,乃至极端行情下的风控表现。那些看似“完美”的策略,往往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摩擦力——而这正是区分“学术模拟”与“真实盈利”的关键分水岭。
而如今,随着 GPT-5-Codex 等 AI 编程助手的崛起,我们的工具在进化,但核心能力更应回归本源:问题定义的能力、逻辑拆解的能力、风险识别的能力。AI 可以帮我们快速生成代码、优化参数、扫描因子,但它无法替代我们对市场机制的理解、对策略经济逻辑的判断,以及在亏损周期中坚守纪律的定力。
未来的个人量化之路,不会变得更简单,只会要求更高——不再是“谁会写策略谁赢”,而是“谁更能理解市场、适应变化、持续迭代,谁才能走得长远”。
所以,别再执着于寻找那个“年化50%、最大回撤1%”的神话策略了。
不如静下心来,打磨你的认知框架,夯实你的数据基础,建立你的验证流程,培养你的情绪管理。
当你把量化当作一门需要终身修炼的技艺,而非一夜暴富的捷径时,
真正的回报,才会悄然降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APM的核心是什么呢?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0 09:58
-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得主荣获825万奖金,究竟研究的啥?
2025-10-20 09:58
-
主播、骑手、网约车司机收入全面裸奔!10月起你的个税这样算
2025-10-20 09:58


当前我在线
13696256467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