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宣布!
发布时间:5小时前阅读:15
9月15日,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开展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并发布金融业“为民办实事”举措范例、年度受欢迎的金融教育作品等。
本次活动以“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围绕“为民办实事,提升服务水平;规范营销行为,强化适当性管理;抵制非法中介,维护金融秩序;防范电信诈骗,保护财产安全”等四方面,汇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社会媒体等多方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分人群、有侧重的金融教育宣传。通过为期一周的活动,向群众集中解读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服务保障民生的政策和举措,在面对面交流互动中深入了解群众金融需求和关心关注问题,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做好金融便民利民惠民文章,让金融行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活动当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出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负责同志,中央金融办、最高法、最高检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金融机构代表在现场参加启动仪式,金融管理部门京外各级派出机构通过视频方式参加。
坚持尊重、服务、保护消费者
本次活动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第三次联合人民银行、证监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金融行业开展集中教育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付万军强调,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尊重消费者、服务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是金融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
付万军进一步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坚持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与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统筹推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化民生服务,持续优化金融供给;二是强化行为监管,压实金融机构消保责任;三是强化环境治理,净化金融市场生态;四是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
据悉,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出台公司治理、监管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各类制度30余项,落实金融提振消费政策措施,并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居民生活场景,开发更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指导金融机构强化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老年人、残障人士、新市民等群体的服务体验。健全适当性管理、营销管理和纠纷化解三大机制。指导金融机构立足消费者长远利益,构建从投诉受理、多元化解到溯源整治的全链条纠纷解决机制。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协同行业主管、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监测预警,严厉打击各类新形态非法金融活动。加大金融领域黑灰产乱象整治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也将提示提醒防范互联网贷款乱象、金融领域“黑灰产”侵害作为重点。据了解,今年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将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借贷相关知识,提醒公众警惕通过混淆概念、隐瞒年化利率、不实承诺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贷款,防范以管理费、担保费、权益费等名目隐藏高额息费等行为,帮助人民群众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针对金融领域“黑灰产”乱象,分类别、有侧重地提示提醒,揭示分析不正当反催收、恶意逃废债务、非法代理退保理赔、非法存贷款中介、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行为表现形式及特点,帮助公众明辨风险,远离非法中介、非法“校园贷”等侵害。
金融教育需久久为功
近年来,金融系统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普及金融知识,持续提升全民金融素养,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形成了生动活泼、影响广泛、效果良好的金融教育宣传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金融监管总局正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付万军介绍,从初步分析结果看,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稳中有升。
然而,当前金融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陶玲指出,随着数字金融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业态日益复杂,非法金融活动新噱头、新手法层出不穷,迷惑性、欺骗性增加,围绕信贷、征信等形成灰色产业链,一老一少等群体的风险识别能力较为薄弱,金融消费者数据安全等问题不容忽视。“金融教育利在千家万户,需要耐心培育、久久为功。”陶玲进一步表示,人民银行将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立足中央银行职责,加强与各方协同配合,持续加力金融教育,做到“三个更加突出”。
一是更加突出服务重点群体。坚持金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着力提升农村居民、老年人、在校学生、残障人士、外籍来华人员等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支持提振消费、加强民生保障,推广惠民利析、助农惠农、助老助残举措,让各类主体对货币信贷政策听得明白、获得实效。
二是更加突出聚焦重点领域。保障人民群众现金支付选择权,提高现金服务水平,提升公众对支付风险识别应对能力,培育更加公平、安全、普惠的支付生态,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营造珍爱信用记录,共建诚信社会的良好氛围,构建人人警惕、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反洗钱人民防线,共同守护金融和社会安全。
三是更加突出事前防范风险。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理性科学的金融消费行为和投资习惯。远离恶意逃废债务、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等不法侵害和骗局,守护好自己和家庭的钱袋子,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塑造诚实、公平、守信的金融行业生态,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
把投资者保护贯穿到
资本市场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陈华平表示,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证监会制定完善了多部与投资者保护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修订,进一步夯实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基础。推动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坚持客户利益优先,不断完善业务流程,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处理好投资者投诉,与普通投资者发生纠纷时,负责举证证明其行为合法合规,不存在误导、欺诈等情形,不能证明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会同有关各方强化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罚,维护良好的市场生态。近年来,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意识不断增强,利润分配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截至8月底,共有802家公司宣告或实施了2025年中期分红,金额6282亿元,家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8%和8.4%,分别是新国九条之前同期的4.7倍、3.1倍。
在投资文化培育方面,证监会与有关部门一道,全面完善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突出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的利益绑定,努力营造长期投资的市场氛围与市场生态。督促各类市场参与者遵守法律法规和交易规则,远离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远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同时,引导支持广大中小投资者依法行权、依法维权,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仇兆燕
《中国银行保险报》实习编辑李皓晨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韩业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投资又怕高风险?中信证券盘点下半年“稳稳的幸福”板块
2025-09-15 15:02
-
iPhone17 为何“挤爆牙膏” ,仍然难破增长困局?
2025-09-15 15:02
-
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和波浪类等技术分析,都是什么意思?
2025-09-15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