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基”背后的招行魅影
发布时间:3小时前阅读:22
导语:招行几乎凭一己之力,止住了公募FOF发展的颓势,但在与基金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却掌握着极强的话语权。
时隔三年,曾一度淡出市场视野的“日光基”再度回归大众视线。
继上个月“摩根盈元稳健FOF基金”在首发当日便火速结束募集后,本月再度迎来两只“日光基”。
9月3日,招商基金发布《关于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将“招商均衡优选基金”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2025年9月12日提前至2025年9月2日;另一款原定认购截止日为9月24日的“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基金”,也于9月8日发行首日提前结募。
新基金相继提前结募,固然与近期持续升温的市场行情密切相关。当前A股主要指数接连走高,热门赛道的赚钱效应不断凸显,投资者入市积极性显著提升。而新基金作为普通投资者“借道入市”的便捷工具,自然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吸引大量认购资金集中涌入。
不过,若深入探究这三只“日光基”背后的共性,会发现它们均离不开同一家渠道巨头的推动——招行。
据了解,“招商均衡优选基金”虽同步在多个渠道开放销售,但其代销平台主要集中在招行与交通银行两大平台;“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基金”则几乎由招行独家包销;而“摩根盈元稳健FOF基金”能够一日售罄,或与招行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有关。
01 拯救FOF
所谓“TREE长盈计划”,是去年招行联合基金公司共同推出的基于资产配置逻辑定制的公募FOF基金产品,旨在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一站式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与一般的FOF相比,“TREE长盈计划”入选产品有清晰的收益和回撤目标,并且会严格按照目标进行管理和回检。一旦入选,招行将投入全渠道资源进行推广,从数字化平台引流到客户经理线下力推,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覆盖。
所以,很多基金公司都想入选招行的“TREE长盈计划”,以此实现公司旗下FOF基金产品规模的跃升。
从结果来看,“TREE长盈计划”确实带来了FOF规模的增长。
除了上面提到的“摩根盈元稳健FOF基金”外,今年2月,仅用10个交易日便募集了超60亿元的“富国盈和臻选FOF基金”,其背后推手同样来自“TREE长盈计划”。
此外,“TREE长盈计划”对于持营产品的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今年规模增长居前的FOF产品,均在“TREE长盈计划”名单中,比如,“博时臻选楚汇FOF基金”、“华安盈瑞稳健优选FOF基金”、“易方达如意安诚FOF基金”、“中欧盈选稳健FOF基金”,上述产品规模在上半年分别增长了74.94亿元、54.27亿元、32.06亿元、22.97亿元。
对此,有市场人士感慨:“招行几乎凭一己之力,止住了公募FOF发展的颓势,也保住了不少投研人员的工作。”
02 渠道强势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
硬币的另一面在于,在与基金公司的合作过程中,招行掌握着极强的话语权。
不仅能够主导销售节奏的把控,还会对产品设计思路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为了精准匹配自身客户的偏好,会推动在产品中融入“全球资产配置”、“稳健收益”等核心卖点。
这种渠道主导的合作模式,正是当前公募行业生态异变的缩影。
当渠道成为决定产品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基金公司难免主动向渠道需求倾斜。
眼下,渠道更倾向于推荐那些逻辑清晰、标签鲜明且易于转述的产品概念,像“港股估值修复”、“高股息红利”、“全球资产配置”这类表述,客户经理三分钟就能向客户讲清楚,能显著提升销售转化率。
至于策略本身是否真正契合当前市场环境、能否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反而成了次要考量。
所以,一些基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首要考虑的已不再是“市场是否存在机会”,而是“招行能不能推”,渠道需求已然成为产品设计中最强势且唯一的输入变量。
这种产品设计主导权的转移,本质上导致了基金产品的异化:其原本作为“解决投资者理财需求的投资工具”的属性,正在蜕变为“迎合渠道销售需求而包装的金融商品”。
03 独家锁定
招行的“强势”表现远不止于此。
有投资者反映,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华泰紫金价值甄选”在多家主流基金销售平台无法购买,仅招行渠道可售,且认购费率高达1.5%,远高于行业普遍实施的0.15%。若以购买50万元为例,投资者需支付7500元手续费,而若在其他平台则仅需750元,相差达6750元。
这种“独家锁定”非孤立事件,而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跻身招商银行的重点代销名单,不少基金公司不得不接受其提出的“排他合作条件”:不仅要承诺特定基金份额仅在招行平台销售,还需保证不在其他渠道提供任何折扣优惠。
对基金公司而言,这样的“绑定”近乎无奈——一旦拒绝这些条件,就可能直接失去招行的渠道支持,包括关键的流量入口与核心营销资源,而这对基金产品的市场推广与规模增长,将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监管层在9月5日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之下,招行的这一做法与监管层“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的导向形成了鲜明反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国庆长假投资“不放假”:中信证券推荐闲钱理财攻略
2025-09-09 09:53
-
【麒麟芯片】时隔四年重现华为发布会,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
2025-09-09 09:53
-
6只中证A500系列指数即将发布,对投资者有啥参考价值?
2025-09-09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