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息后本真的划算吗?多付2万利息背后的真相
发布时间:11小时前阅读:21
先息后本真的划算吗?多付2万利息背后的真相。先息后本看似前期还款压力小,实则总利息更高,所谓“多付2万利息”并非夸大,而是还款方式差异导致的客观结果。以贷款100万元、年利率4.5%、期限3年为例,选择等额本息总利息约7.1万元,而先息后本(3年期)总利息高达13.5万元,多出约6.4万元,远超2万。其“划算”仅体现在现金流缓解上,适合短期周转或预期收入递增人群,对长期持有者反而增加负担。银行推广该产品意在提升利息收入,借款人若未充分理解,易陷入“低月供陷阱”,最终支付更高成本,需理性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再做选择。
先息后本
1. 还款方式本质:
先息后本指每月仅还利息,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前期月供低,适合资金临时周转;而等额本息每月偿还固定金额,包含本息,长期更省利息。
2. 利息计算差异:
贷款100万、年利率4.5%、3年期,先息后本总利息=100万×4.5%×3=13.5万元;等额本息总利息约7.1万元,相差6.4万元,远超“多付2万”。
3. 适用人群分析:
适合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收入不稳定或短期融资者,可缓解前期压力;对工薪阶层长期持有,反而增加财务负担,不建议盲目选择。
4. 银行营销策略:
银行常以“月供仅XXX元”吸引客户,弱化总成本,诱导选择高息还款方式,提升自身利息收入,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
5. 续贷不确定性:
3年期满需归还本金,若届时无法还款或银行收紧政策,可能面临续贷失败、资金链断裂风险,隐含流动性危机。
6. 真实成本对比:若将先息后本多付的利息用于投资,年化收益需超4.5%才能“回本”,否则纯属多支出,实际并不划算。
先息后本并非普遍“划算”,而是特定场景下的资金安排工具。借款人应全面计算总成本,结合收入预期和还款能力审慎选择,避免被低月供迷惑,陷入高利息陷阱。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国庆长假投资“不放假”:中信证券推荐闲钱理财攻略
2025-09-09 09:53
-
【麒麟芯片】时隔四年重现华为发布会,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
2025-09-09 09:53
-
6只中证A500系列指数即将发布,对投资者有啥参考价值?
2025-09-09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