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个人存取款,央行拟放开“5万元登记限制”
发布时间:7小时前阅读:4
【大河财立方记者杨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注意到,新版《管理办法》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促进这一调整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的硬性要求引发了一些社会争议,增加了普通民众的交易成本和不便。取消这一要求可减轻客户负担,改善金融服务体验。
甬兴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郑嘉伟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金融机构有能力采取更高效、精准的反洗钱监测手段。相比之下,人工登记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资金来源或用途的方式不仅不够便捷,可能还存在正常现金存取业务被过度审查的情况。
“统一要求登记所有超5万元现金交易,使金融机构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低风险交易的合规工作中,效率不高。新版《管理办法》允许机构根据风险评估自行决定调查深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曾刚表示,此次修改体现了监管思路从“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变的国际趋势。这一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客户、业务和交易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而非一刀切的硬性规定。正如官方表述,这是“基于风险原则下采取的务实措施”,有助于《管理办法》更加顺利施行。
未来,个人存取款单笔5万元以上或无需登记用途,释放了哪些信号?金融机构将如何平衡保护客户隐私与落实反洗钱要求?
曾刚表示,此次调整反映了监管部门正在探索更加科学、灵活的反洗钱监管方式,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创新,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提供更便捷、更尊重隐私的金融服务。
“当前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分析交易金额、交易频率、交易对手等多维度数据,建立自动化的反洗钱监测系统。这样既能有效地进行反洗钱尽职调查,又不会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人工登记而影响客户体验。”郑嘉伟建议金融机构加强分级审查:对于高风险客户,如频繁进行大额现金交易、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客户等,可以加大审查力度,包括要求提供更多的身份信息、资金来源证明等;而对于低风险客户则可以简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查步骤,提高客户体验。
曾刚表示,隐私保护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客户信息保护机制,确保收集的客户信息仅用于反洗钱目的,不被滥用。同时,清晰告知客户收集信息的目的和使用范围,增强透明度。
责编:史健|审校:陈筱娟|审核:李震|监审:古筝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新手投资小白必看!中信证券低风险基金2025投资指南
2025-08-11 11:10
-
消费寒冬破局密码:年轻人正用「情绪价值」改写万亿市场规则
2025-08-11 11:10
-
TLAC非资本债究竟是个啥?国有大行居然发行规模近1700亿
2025-08-11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