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赴美启动超级IPO:为何一定要上市?
发布时间:2014-3-19 13:59阅读:416
阿里一波三折的上市路,终于有了新进展。16日,阿里巴巴宣布正式启动上市事宜。随着“合伙人制度”与港交所博弈失败,阿里最终选择了美国。
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今天决定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国际化,进一步实现阿里巴巴的长期愿景和理想。未来条件允许,我们将积极参与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长。”不过,阿里方面并未披露有关上市的融资金额、具体日程等具体细节。
据消息人士向《华尔街日报》透露,阿里巴巴的这笔IPO将筹资逾150亿美元,估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雅虎和其他现有股东将在IPO中出售股票。Facebook于2012年通过IPO交易筹资160亿美元,是全球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的标王。这一次,阿里巴巴有可能打破这个记录,成为新的标王。
为何一定要上市?
对马云而言,完成与雅虎签订的“合格IPO”协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保证公司控制权的前提下完成上市。
阿里巴巴的13年历史,就是一部马云个人的奋斗史。人们乐于看到一个草根英语老师艰苦创业、屡吃闭门羹却又奇迹般地成为商界巨鳄的励志故事,却一直忽略了马云在与资本、股东、董事会博弈中的如履薄冰与步步为营。
从一开始,马云及其阿里巴巴就是VC追逐的对象,而马则对他们恪守着底线。马云将VC比作咖啡店,并称硅谷到处都是。
8年前,马云还是为了弥补互联网烧钱的速度,向投资者弯下了腰。2005年8月,雅虎以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同时阿里巴巴完全收购雅虎中国。此次收购的结果之一是成功赶跑了Ebay.
根据2005年阿里与雅虎签订的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投票权将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降为31.7%。同时,雅虎在阿里的董事会席位将增至两席。这预示着股权和投票权都不占优势的马云有失去公司控制权的可能。
为了防止控制权旁落,马云在内部发起了“Long March(长征)”计划。从2010年2月起,多次向雅虎发起回购,均被拒绝。“雅巴”关系开始恶化。同年,美国雅虎和Ebay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者为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
但这一切并未阻挡住雅虎收购协议的合理发生,马云失去了控制权。之后,爆发了震惊国内外的「支付宝事件」。
就在支付宝事件掀起的哗然大波尚未退去之时,2012年6月,阿里巴巴B2B公司在港交所以发行价退市。此举引发了香港资本界的抵触情绪,不少看好阿里巴巴未来并做投资的小股东遭受损失。
同年5月,阿里巴巴宣布回购雅虎股票。雅虎与马云签订协议,阿里将以76亿美元回购雅虎手中20%阿里股份。并且,阿里巴巴集团有权在IPO之际回购雅虎持有的剩余股份中的50%。
最关键的是,在该协议中雅虎放弃了董事会的一席,至此阿里的四人董事会架构中,管理层占两席,雅虎及软银各占一席。马云实际已重掌公司的控制权。但协议还规定,只有在阿里集团完成合格的IPO时,上述回购约定方可生效。
阿里巴巴集团一位高层告诉《财经》记者,协议签订之后阿里内部就悄悄启动了上市计划。“不得不上市,并且要尽早上市。”
在谋求上市之际,马云仍将投资者看作“钱”的化身,他对一家内地媒体表示,“这世界上的钱有的是,我不相信找不到相信我们想法的钱。”
但阿里这次解决的并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控制权。内地、香港、纽约,谁将更符合要求?
为何选择美国?
此次,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的主体为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这是一家注册于开曼的公司。由于中国证监会要求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公司主体必须在中国内地,因此阿里的上市地点只能在香港和美国之间产生。
美国本来不是阿里集团的首选上市地——首选地是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本应是各大证券交易所的争抢对象,但它却两次被挡在了香港证券交易所门外。
香港的《上市规则》秉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权结构,而马云作为创始人和小股东,恰恰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朱文红称,若想以较少股份控制上市公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选择“AB股”的双重股权架构的上市模式。这个模式在美国适用,但港交所并不支持。
马云不得不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是失去控制权赴港上市,那么他之前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支付宝的股权变更,均会失去意义;如果无法实现较高估值,对此前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均难以交代。
据《财经》记者了解,阿里巴巴一直有赴美上市的备用方案,对阿里巴巴来说,香港始终是其最优的选择。而本次最终选择美国上市,无疑已经证明与港交所的沟通已告失败。同时,在架构、公司治理及其它几个方面,阿里巴巴已经给投资者、股东做出了足够的让步。
据阿里多位高管透露,阿里将采用事业部+子公司形式,选择优质资产上市,前者如阿里妈妈、天猫、杭旅、音乐、B2B业务等正在或者即将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线,后者如搜索、聚划算、阿里云等具有想象力的业务。而支付宝、阿里物流也不在上市资产中。
阿里巴巴的上市业务是清晰的,正如马云多次强调的,“如果路演时我还需要向投资者解释阿里各个业务是干什么的,那说明我们是失败的。”
阿里巴巴集团的赚钱模式亦颇为清晰,主要收入来源于“淘宝+天猫+B2B”,其中前两者收入占据90%以上。其中,B2B收入来自所收取的中国供应商的年费、服务费及广告费;淘宝收入则完全来自各种广告收入,如与大卖家签订的KA框架协议(一年150万起)、直通车P4P、钻石展位业务、超级卖霸、天天特价等,以及少量的软件订购费;天猫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广告、销售额分成和服务费,比如对卖家收取技术服务年费:6000元/年,销售分成是3%-5%不等。
但此番赴美上市也并非坦途:考虑到此前与雅虎的支付宝争夺纠纷及对VIE架构的破坏,阿里巴巴需做好被美国投资者做空的准备。
看似简单的上市地点选择,对马云来说却复杂、艰难到了极点。而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又源于中国特定的商业环境和历史:阿里复杂之极的公司架构以及股权问题、控制权问题,归根到底是在它最需要资本的时候,缺乏合理合法又高效的融资渠道,所以无论早期与海外资本合作还是后来与红色资本合作,都有着“不得已而为之”、“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味道;而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对各种业务、牌照、门槛的限制,则进一步增加了阿里架构的复杂性,掺杂了公权与私利之后,已是一团乱麻。
阿里上市后必将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并购
阿里上市,将引发一场规模空前的资本狂欢。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层面的资本狂欢。
阿里已经是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而且其利润率令美国的同行们也艳羡不已,所以阿里并不缺现金,所以上市的目的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同。融资上市后,大笔的现金最先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适的标的投资。
没上市之前的2013年,阿里巴巴的不停挥舞着钞票: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8.22亿港元(约4.7亿美元)入股海尔电器、11亿美元收购高德地图、11.8亿(约2亿美元)控股天弘基金……
高大上的IPO之后,阿里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并购大潮。
阿里巴巴放弃香港在美上市或成美国规模最大IPO
在香港和美国之间反复权衡之后,阿里巴巴上市的最终地点终于揭开谜底。阿里巴巴官方昨日宣布,已启动公司上市事宜,首次公开募股地点(IPO)确定为美国。
据了解,由于赴美上市门槛较低,允许AB股权让创始人掌握公司决策权,中国的科技公司大多选择赴美上市。但2011年的“支付宝事件”使阿里巴巴在美国市场经历了严重的信誉打击,而港交所对于股权制度的限制又令其难以接受,阿里因此陷入两难境地。
业内分析称,由于和雅虎回购协议的限制,阿里不得不最终选择今年赴美上市。
最快或本周递交招股书
阿里集团官方声明称,“阿里巴巴今天决定启动在美国的上市事宜,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国际化,进一步实现阿里巴巴的长期愿景和理想。”声明还提到,如果未来条件允许,阿里巴巴将积极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阿里在声明中并未透露上市具体地点和递交招股书的具体时间,同时称新闻稿内容不是用于在美国进行证券发行的要约。业内人士分析,阿里的招股说明书最快将于本周递交。
从阿里巴巴B2B业务2012年私有化退市后,阿里集团整体上市的步伐,便受到外界瞩目。根据阿里与雅虎敲定的股份回购协议,其只有在2015年底前上市,才能继续回购雅虎所持股权。于是,该时间点被认为是阿里上市的“大限”。
上市资产或无阿里小微
去年7月,阿里集团CEO陆兆禧首次谈及IPO计划,表示集团希望将最赚钱、最有潜力的业务放在上市公司里面,但不包括阿里小微金融,以及菜鸟网络。
陆兆禧称,香港和纽约都是公司上市的合适地点。外界普遍认为,在香港上市会是阿里的首选,因为阿里巴巴(B2B)曾在港上市,且对业务和客户有所帮助。
不过,赴港上市却“卡”在了“合伙人制度”上面。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的上市规则不支持“双重股制”做法,阿里提出实施合伙人制度的“创新”上市建议也不被采纳。
而该制度对于阿里非常关键,马云及管理团队需要以此防止控制权旁落。
雅虎披露的财报显示,阿里集团2013年Q3的营收为17.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7.92亿美元。超过腾讯同期的净利润额。记者刘夏
■ 看点
与京东赴美IPO“拼速度”
阿里宣布正式启动赴美上市,标志着阿里、京东两大重量级电商股抢滩IPO进入冲刺阶段。
京东商场于今年1月30日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IPO招股书,计划赴美上市,最高融资15亿美元。
无论京东还是阿里,都早早备战IPO。对于资本市场,两家主营业务类似的公司IPO,各大券商在投资配置的时候,在同类股票中选择将有所侧重。后上市的一家,将因此承压。
而阿里、京东在体量上相差较大:阿里集团2013年Q3净利润为7.92亿美元,而京东去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只有1000万美元。
根据此前市场传言,阿里的融资规模在16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若在京东前上市,会吸收掉大量资本并降低后者估值。
起源资本合伙人雷中辉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京东先上市募集几十亿美元,对阿里的市场资金链不会有特别大的压力,但对京东自身后续利好更多一些;但若是阿里先上市,对京东的挤压比较明显。
“当年Facebook上市后,2、3个月都没有公司上市。道理很简单,市场上没钱了,流动性不够。”他表示,这一次阿里上市也是同理。
不过,本该在京东之前IPO占据领先优势的阿里巴巴却因为合伙人等问题影响对于上市地点的选择,一拖再拖,让京东借此抢占了先机。
雷中辉分析称,目前京东领先一步,不过由于腾讯投资京东的交易手续流程,京东需要修改表格重新提交。
“若本周阿里递交招股说明书,意味着两家IPO均进入倒计时,阿里还有领先一步的可能。”雷中辉说。
■ 分析
有望创造美国最大IPO规模
2013年9月起,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热潮重现并持续至今。58同城、去哪儿网、500彩票网、久邦数码、汽车之家等均已成功在美上市.京东商城、新浪微博也已开始“排队”。
业内认为,阿里放弃等待香港,转向美国上市的一个原因是阿里不愿错失上市窗口期。
市场消息显示,阿里将会选择多家投行来进行合作。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高盛、JP摩根、摩根斯坦利以及花旗银行可能参与阿里巴巴IPO的工作。
外界对阿里巴巴上市规模的预估不尽相同。
此前《纽约时报》曾经撰文指出,阿里巴巴的估值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阿里将成为谷歌、微软这一级别的企业。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也报道称,市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约1200亿美元,而IPO募集资金可能会超过Visa创下的180亿美元纪录,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IPO.
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前景也不是一片光明,因为过去的阴影可能仍然挥之不散。从2010年开始,阿里巴巴集团在未经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分步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了马云控股的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此举使得阿里在美国市场经历了严重的信誉打击。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琦表示,当时马云擅自转移股权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在讲诚信的美国资本市场,类似事情可能会影响到阿里的估值和上市后的法律问题。(新京报)
阿里巴巴上市的“坎坷历程”
2013年7月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陆兆禧与香港媒体见面时表示,阿里集团一直为上市做充分准备,但目前仍没有具体时间表。上市地点也尚未确定,香港和美国均是很好的选择。
8月18日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里巴巴正与港交所就所有权一事进行商谈,正在探讨以“创新的方式”确保阿里巴巴的主要所有者对公司有着一定控制。
9月2日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香港证监会将否决任何会被视为给予阿里巴巴豁免,令其无须遵守现行上市规定的改变。该表态被解读为基本否决了阿里在港上市的可能性。
9月10日
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内部邮件形式主动披露了“合伙人制度”,其中不乏有关坚持合伙人制度的“强硬”表达。
10月14日
阿里巴巴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若香港“反悔”,仍考虑赴港上市。
10月24日道琼斯新闻社消息称,纳斯达克CEO鲍勃·格雷菲尔德就阿里巴巴IPO一事表态称:“如果他们能够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很显然是我们的荣幸。”
11月12日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有关香港股权结构咨询工作已经交由上市委员会处理,“属于香港的走不掉,不是香港的也不要竞争”。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0 09:55
-
普通人投资稀土,稀土ETF该如何选?
2025-10-20 09:55
-
炒股必看10个重要指标有哪些?怎么看?
2025-10-20 09:55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