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的三大忌讳有哪些?你必须知道的三个借钱误区
发布时间:2025-7-26 18:03阅读:166
借钱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藏着不少 “坑”。很多人因为一时疏忽,不仅背上沉重债务,还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信用记录。以下三大忌讳和误区,一定要牢记。
一忌:盲目借 “高息贷”,被 “利滚利” 拖垮
核心问题:只看 “到手多少”,不算 “最终还多少”。
很多人急需用钱时,容易被 “秒批”“无抵押” 等宣传吸引,忽略了背后的高利率。比如一些网贷、小额贷,看似日息很低(比如 0.05%),但换算成年化利率却高达 18.25%,远超央行规定的司法保护上限(目前为一年期 LPR 的 4 倍,约 14.8%)。
更危险的是 “利滚利” 的复利计算,若逾期,违约金和罚息会叠加,原本借 1 万,可能短短几个月就变成要还几万。避坑建议:借款前一定要用 “年化利率” 计算总成本,拒绝任何利率模糊、手续费繁杂的平台,优先选银行、正规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
二忌:过度透支信用,把 “借贷” 当常态
核心问题:拆东墙补西墙,陷入 “以贷养贷” 恶性循环。
有些人为了满足消费欲望,频繁在多个平台借款,甚至用信用卡套现来还网贷。初期可能觉得 “能周转开”,但随着还款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某个平台逾期,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面逾期,征信报告上出现 “多头借贷”“逾期记录”,影响未来房贷、车贷。
数据警示:据央行数据,2023 年年轻人平均负债超过月收入的 18 倍,其中 30% 的人存在 “以贷养贷” 行为。
避坑建议:借款前先评估还款能力,确保每月还款额不超过月收入的 30%;非必要不借款,更不要用借贷来维持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费。
三忌:借钱不看 “隐性条款”,签字后才知 “套路深”
核心问题:忽略合同细节,被 “违约金”“服务费” 套牢。
很多人借款时匆匆签字,没注意合同里的隐性条款:比如提前还款要收高额违约金(有的高达剩余本金的 3%-5%)、强制捆绑保险或会员服务(费用计入成本)、逾期后催收方式过激等。
例如,某平台宣传 “低利率”,但实际放款时扣除 “手续费”“担保费”,导致实际到账金额远低于借款额,而利息却按原金额计算,变相提高了利率。
避坑建议:签合同前逐字阅读条款,重点看 “年化利率、还款方式、逾期责任、提前还款规则”,有疑问当场提出,拒绝任何口头承诺,只认书面条款。
三误区:这些 “想当然” 最容易踩雷
- “借的是平台的钱,不还也没关系”
误区本质:忽视征信的重要性。正规平台都会接入央行征信系统,逾期记录会保留 5 年,影响房贷、信用卡申请,甚至求职、考公。 - “向朋友借钱不用写借条,伤感情”
误区本质:把 “人情” 当 “保障”。很多借贷纠纷源于口头约定,一旦对方拖延或否认,维权无据。亲兄弟明算账,写清金额、利息、还款时间,反而能减少矛盾。 - “额度越高越好,反正暂时不用”
误区本质:过度授信会增加负债风险。频繁申请高额贷款,即使不使用,也可能被银行认定为 “高风险用户”,影响后续大额贷款审批。
总结:借钱的核心原则 ——“三问自己”
- 这笔钱是非借不可吗?(区分 “必要” 和 “欲望”)
- 未来能稳定还款吗?(计算还款额占收入的比例)
- 选择的渠道安全合规吗?(核实机构资质和利率)
记住,合理借贷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工具,而不是透支未来的陷阱。守住这三大忌讳,才能让借钱这件事真正帮到你,而不是拖垮你。如有资金周转的需求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你自己的额度。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东莞证券
老牌国企券商


国金证券
-
别再错过下一波行情!国泰海通眼中的2025“十倍股”摇篮在哪里?
2025-09-01 11:19
-
速看:9月重磅政策密集落地,1日正式执行,影响你的生活
2025-09-01 11:19
-
速领:50+基金理财必备工具,效率直接拉满!
2025-09-01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