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发行中的“增信措施”有哪些?(如担保、抵押、差额补偿)
发布时间:8小时前阅读:23
债券发行中的增信措施(信用增强措施)是发行人为了提高债券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吸引投资者而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分为内部增信和外部增信两大类,具体包括以下方式:
1. 外部增信措施
外部增信是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用支持,主要包括:
第三方担保
由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或政府机构提供担保,承诺在发行人违约时承担偿付责任。
例如: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中债增)为民营房企债券提供担保,地方政府担保机构为科创债提供反担保。
商业保险
通过信用保险或债券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违约风险。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
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信用违约互换(CDS)等,用于对冲债券违约风险。
政府或政策性机构支持
如央行再贷款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
2. 内部增信措施
内部增信是指发行人自身采取的财务或法律约束措施,主要包括:
资产抵押/质押担保
发行人以其不动产、股权、应收账款等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增强债券安全性。
限制债务及对外担保规模
通过债券条款限制发行人新增债务或对外担保,防止过度负债。
限制资产处置
限制发行人出售核心资产,确保偿债能力。
设置回售条款
允许投资者在特定条件下提前回售债券,降低投资风险。
差额补偿
由发行人或关联方承诺,若现金流不足,将补足差额以确保兑付(常见于ABS产品)。
3. 创新增信模式
近年来,债券市场还发展出一些创新增信方式:
交易型增信
如“第二支箭”模式,通过结构化交易安排(如抵押反担保)增强信用。
央地合作增信
中央级担保机构(如中债增)与地方担保公司联合提供增信,如科创债的“担保+反担保”模式。
风险分担基金
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特定债券(如科创债)提供贴息或担保支持。
总结
增信措施的选择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传统方式(如担保、抵押)仍占主流,但创新模式(如信用衍生品、央地合作)正逐渐普及,特别是在科创债、绿色债等新兴领域。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下一篇资讯:
暂无下一篇

-
打工人/宝妈/退休族必看!国泰海通2025理财“专属方案”:你的身份决定买哪款
2025-06-30 17:12
-
1只创业板新股+汽车行业可转债即将发行~
2025-06-30 17:12
-
2025年下半年行业趋势展望,都隐藏着哪些机遇?
2025-06-30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