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联手深圳打造微小卫星生产“流水线”
发布时间:2015-12-7 11:48阅读:711
卫星可能不再遥不可及。不久的未来,也许只需要一两千万元就能购买到一颗微小卫星了。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前期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
其中,中国航天将利用卫星制造能力与卫星运营优势,结合深圳市在信息网络技术领域完善的产业链条与装备制造能力,共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上述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基地位于深圳南山区科技园卫星大厦。该大厦的拥有方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下称“深圳东方红”)是上述协议中微小卫星研制的主导力量,也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微小卫星研制的总体单位。此处的总体是指集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总装于一体。
业内人士称,国内在微小卫星领域已经掀起了两波浪潮。第一波是在2000年前后,但是由于微小卫星的造价居高不下,无法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那股浪潮并未持续多久。大约从去年到今年,随着造价的大幅降低第二波浪潮已经悄然而至,业内看好微小卫星的应用前景,批量制造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卫星研发技术愈发成熟,科研人员对空间环境更加熟悉,制造微小卫星的门槛正在降低,包括哈工大和浙江大学在内的不少大学设立了航天学院或者研究所,市场进入者增多。
制造加速
浙江一位研究微小卫星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微小卫星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是狭义的:10公斤到100公斤的称为微型卫星,1公斤到10公斤的是纳卫星,1公斤以下的是皮卫星。另一种广义的解释则包括了微型卫星和小型卫星,几百公斤的都属于微小卫星。
近年来,微小卫星的应用已经渐成趋势。据外媒报道,去年MarketsandMarkets公司发布了《2014—2019年全球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市场预测报告》,预计2014-2017年全球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市场将从7.024亿美元增长到18.8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8%。
上述报告也预测,2019年前商业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市场占有的份额最大,亚太地区将超越北美地区成为全球小卫星和微小卫星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扶持该产业。2008年一颗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微小卫星就作为“神舟七号”的伴星飞入太空。
2010年9月22日,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研制的皮卫星ZDPS-1A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旨在对皮卫星若干关键技术进行集成试验,检验皮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单机部件等。
深圳东方红成立于2008年10月。由中国卫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航天创新技术研究院三家共同出资组建,中国卫星为控股股东。
在2013年底落成的卫星大厦里,深圳东方红薛力军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上述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研制微小卫星的产业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制造速度也将加快。
“这瞄准的是卫星制造能力的提高。目前深圳东方红具备5-10颗卫星/年的研制能力,但面对微小卫星商业化应用的需求,要将这种传统的单件手工作品的产业能力转化为流水线批产的能力。”
他补充道,虽然一年制造几百颗卫星的产量对于工业产品来说,可能量太小了,但是对于一年只生产一两颗的传统航天产业来说,还是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从设计到总装、制造和测试方法根本改变。”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