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引发的“黄金突围”
发布时间:2025-4-28 05:48阅读:25
□ 本报记者王丽华
一块金子经过25000多次捶打,制作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这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这门始于东晋的“中华一绝”,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严峻挑战。
4月23日,“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推介会暨金箔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会”在南京召开,现场发布了《南京金箔口述档案》,还原了上世纪的一场技术突破的攻坚战。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保护单位,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至今成立70周年,位于栖霞区龙潭街道——南京金箔的发源地。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决定金箔品质的关键核心原材料乌金纸,质量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了金箔产业的发展。
锻制金箔时,要用乌金纸包好金片,经过几万次锻打,这就要求乌金纸耐冲击、耐高温、薄而不破。上等品质的乌金纸,可以大幅度降低金箔制造中黄金的用量。乌金纸非常敏感,它的配方都要随着季节、天气而变化,还必须烘烤,控制水分湿度,否则无法达标。明清以来,龙潭片区的乌金纸都是从浙江采购的,然而浙江乌金纸万张金箔的耗金量明显上升,生产成本明显上涨。
厂里开始寻求国外主要金箔产地的乌金纸。曾任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厂长的李宝祥回忆,1997年厂里先是寻求与日本方面合作,找到了一位日本金箔技艺传承人,但对方并不想提供乌金纸技术,之后他又去了欧洲,在德国一个金箔厂家花8000元买了乌金纸,结果拿回国后发现一张纸都打不出来。“后来德国商家说这个技术是不可能卖给我们的,日本商家甚至放言,‘再给你们20年也不可能突破这个技术’。”
1997年初,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组建攻关小组,一帮实验室的专家和车间员工联合进行攻关,誓要打破“卡脖子”困境。历时两年,团队最终攻克乌金纸技术,高品质的国产乌金纸问世:每张乌金纸砂眼不超过两个,厚薄均匀,耗金量从原本的每万张200克迅速降低到了135克,成品率均在90%以上。不仅更薄,品质还更高,能够适应机器的打箔,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2001年,这项技术被列为国家保密项目。
技术突破带来产业飞跃。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意大利和德国的厂商看中厂里的产品,发现南京的金箔比他们的更薄,而且品质稳定,非常满意,厂里的金箔销往欧洲多个国家。到了2008年,金箔产量达到了每月200万张,年出口额达到了7000万元。
目前,世界60%的金箔都来自南京,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真金箔生产基地。金箔的用途十分广泛,涉及到佛教、古典园林、高级建筑、医药保健以及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从北京故宫到泰国皇宫,从莫斯科大酒店到圣彼得堡地标,闪耀世界的“金色名片”皆烙有“南京制造”。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中信证券基金投资全指南:选基、定投、止盈全解析
2025-08-25 16:55
-
融资融券开户和交易怎么做?入门到实操一篇看懂
2025-08-25 16:55
-
互联网保险乱象频发,网上投保如何破解“投保易理赔难”困局?
2025-08-25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