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8年贸易战期间,2025年中美关税升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4-8 15:09阅读:304
2018年贸易战期间A股市场表现复盘
(一)市场整体表现
指数跌幅2018年上证综指全年下跌24.59%,深成指跌34.42%,创业板指跌28.65%,市值蒸发约14.6万亿元。
阶段性特征
2018年3-6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340亿美元→160亿美元→2000亿美元清单),市场单边下跌,出口依赖型板块(电子、机械)领跌。
2018年7-12月政策对冲加码(减税降费、基建补短板),消费、黄金等防御板块逆势走强。
(二)受益板块及逻辑
农林牧渔(反制逻辑)
驱动因素中国对美大豆、猪肉加征25%关税,推升国内农产品价格预期。
黄金与避险资产
驱动因素贸易不确定性叠加人民币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破7),避险需求激增。
半导体与科技自主可控
驱动因素美国制裁中兴通讯(2018年4月)倒逼国产替代加速。
食品饮料与消费防御
驱动因素外资抱团避险(陆股通持股占比提升至3.2%),内需刚性支撑。
稀土永磁(战略反制工具)
驱动因素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反制美国,叠加新能源需求预期。
基建与政策对冲
驱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下基建投资加码(2018年Q4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10%)。
2025年中美关税升级
(一)两次贸易战的核心差异
关税强度与覆盖范围:
2025年关税税率达65.7%(叠加此前惩罚性关税),覆盖半导体、新能源等高附加值产业,远超2018年最高25%的水平。
2018年主要针对消费品(如家电、汽车),2025年聚焦科技供应链(芯片、AI、光伏)。
- 政策工具升级:
2025年优势财政刺激力度更大(特别国债规模或达1.5万亿元)、产业政策更聚焦“科技点火”(半导体设备补贴翻倍)和供应链安全。
2018年局限政策对冲以基建为主,科技扶持力度较弱。
- 市场韧性增强:
A股外资持股比例从2018年的2.5%升至2025年的6.8%,内需对GDP贡献率从76%升至82%。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