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周刊】做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河南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
发布时间:2025-3-31 06:37阅读:28
3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加快与国内其他数据交易场所互认互通,优化交易流程,丰富交易产品,带动数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集聚,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3月24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河南省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作要点》,同样提到做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争创国家级行业数据交易场所,并给出具体规划:2025年备案数据交易规模达到50亿元。推动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支持7个省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在数据标注产业生态构建、能力提升和场景应用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数据智能标注技术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企业。
过去三年间,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在开封、洛阳、新乡等省内多个城市建设了运营中心,并在河北、甘肃、新疆、山西等地打造了服务基地。助力区域政府开展从顶层设计到数字产业园运营等系列工作,推动当地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在输出能力与服务过程中,推动与中西北部地区的数据互联互通互认,助力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实现从立足中原到辐射全国。
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潘新民近日公开表示,2025年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要充分依托过去三年奠定的坚实基础,重点围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两方面发挥作用。
在农业农村领域,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着力推动农业农村产权交易向数据产权交易的转型升级。借助数据汇聚与治理,推进农业资产数据化,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今年1月,我们开发的农业数字消费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上线长白数参、数字普洱等数字产品,这是国内首个聚焦数据要素赋能农业消费、数实融合实现产业变革的特色农产品数字流通消费平台。”潘新民表示,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串联农业一二三产业,打通数据全链条,开展数字消费相关工作,实现农产品追溯、绿色认证、产业链金融及各环节数据流通利用,助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重点行业应用方面,潘新民表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重点关注农业、交通、物流、医疗、教育以及个人消费数据领域,通过搭建行业数据库,协助构建行业数据空间,并提供企业数据转型的全流程咨询服务,有效化解数据在流通交易场景应用中的难题,助力企业攻克数据方面的行业瓶颈。据介绍,截至目前,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已上线14个行业数据专区,累计挂牌数据资源和上架数据服务1583件,注册用户506个,覆盖应用场景100余种,促成交易1024笔,实现交易额20.72亿元。
“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要做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中的支撑点,通过积极探索优政、惠企、利民的经典案例与创新解决方案,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据交易机构,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贡献河南方案。”潘新民说。
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在深圳举行
2025年,在供应链金融新规即将颁布的关键节点,在AI重构产业生态的技术浪潮中,数字化如何驱动产业供应链协同并构建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生态?如何利用物的信用激活动产融资市场?双循环及出海大背景下如何开展跨境供应链及金融?
3月27日,由万联网主办,中企云链、深度数科、中诚信征信、高达软件、金网络、工品牛、合合信息、中晟供应链、中数智创、中仓登等合作伙伴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前海产业智库等机构鼎力支持的“2025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以“数实融合·智链未来”为核心主题,汇聚政府机构、学术专家、产业龙头、金融机构及科技服务商等500余名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数字化浪潮下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路径与合规实践,助力产业链韧性提升与全球化布局。同时,大会现场还发布了《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中国产业供应链服务调查报告2025》和 “2025年度中国供应链服务生态杰出企业”系列榜单,致力为行业树立创新标杆,促进生态合作与资源对接。
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为论坛开幕致辞。他表示,在“十五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供应链已成为企业战略升级的关键。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打破数据孤岛、政策引导平衡绿色成本、生态协同抵御全球化逆流,方能实现“技术—生态—政策”三轨并进,构建安全、韧性、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也在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将供应链金融运营中各经济主体和业务、资产和活动连接形成“信任链”,是供应链金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而AI也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同时这也就是本届论坛的主题 “数实融合 智链未来”的诠释。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带来了主题为“实现多方协同共赢的生态供应链”的精彩分享。他认为,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呈现专业化协同、数字化驱动、绿色低碳延伸、跨境全球化等特点,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大河小河均干涸”,大中小企业均存在应收账款攀升、存货周转效率下降、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单纯依赖金融工具已无法破局,需回归产业本源。为实现高质量供应链,需推动四大转型:从“流通性”转向“生产性服务”,从“链接”转向“联合”,从“赋能”转向“助能与创能”,从“数字化”转向“数智化”;未来供应链需以数据穿透、智能互信与价值共享为核心,构建动态协同网络,形成兼具韧性、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商业共同体;只有产业高质量转型,供应链金融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盛景网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合伙人颜艳春围绕“AI+X,智业文明的伟大召唤”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他看来,DeepSeek不仅是中国创新觉醒,更是撕开了AGI工业化的铁幕,未来十年,软件第一次成为AI劳动力,AI+产业,将迎来真正的生产力核聚变时刻。
作为中国领先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中企云链副总裁兼场景金融部总经理孟庆伟带来“数据要素×场景金融:脱核供应链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分享。他表示,未来脱核业务的发展趋势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深—场景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生态数字化。其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重构金融逻辑,将服务节点从核心企业信用向产业链全场景延伸,最终实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此外,论坛还围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出海背景下跨境供应链及金融、“AI+数据”驱动下的产融创新、“物的信用”构建与实施四大主题同步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共同为大家带来更多干货分享。
国务院国资委加快推进“AI+”行动
在3月25日上午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成果媒体通气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同志表示,国务院国资委连续两年召开“AI+”专题推进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开展人工智能特训,持续深化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指导央企紧盯发展态势、服务国家战略,全力当好国家智算基础设施的重要供给者、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破题者、产业体系化布局的重要组织者,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全方位的能力,在应用、算力、数据、模型等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首先是场景应用竞相落地。
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超500个场景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引导中央企业主动向社会开放应用场景,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加大采购力度等方式,强化与各类企业的合作。
初步落地一批高价值场景,例如:国家电网打造“光明”大模型,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新能源消纳、供电服务提供“超级大脑”;中国石油发布能源化工“昆仑”大模型,落地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工程设计等场景;中国电子研发“源启”金融大模型,助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信贷、监管合规、贸易金融等场景更专精。
第二是智算供给筑牢根基。
运营商打造了“息壤”“云骁”“慧聚”等央企算力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公益性算力基础服务。
第三是数据共建稳步推进。
以高价值场景为牵引,发挥存量数据优势,联合各方积极推动用数创新、共研数据标准、探索数据有序开放,在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工业制造、石油石化等重点行业已经汇聚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参与多个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投资参股一批专精特新数据企业,初步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标准化产品。
最后是模型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移动“九天”、中国电信“星辰”、中国联通“元景”等千亿级大模型具备全模态、复杂推理及智能体应用等能力。差异化加强面向行业的专业能力,联合产业央企、民营企业、高校院所打造一批行业大模型。
该负责人称,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深化“AI+”专项行动,更加突出应用领航,强化深度赋能,瞄准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强化行业协同,扩大开放合作,加大布局力度,更好地服务千行百业。
更加突出数据赋能,分批构建重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通用数据集质量和多样性,以服务大模型训练,持续参与数据标注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开放,突破数据难题,做强做优数据产业。
更加突出智算筑基,夯实算力基座,为技术突破、应用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将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产投结合、以投促产,持续壮大发展人工智能的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优化人才引育,建立更加符合行业特点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掌握“根技术”,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推动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深化与各方协同合作,为加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