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节能减排政策对甲醇、乙二醇行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3-7 08:52阅读:87
【导语】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关键节点。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典型行业,煤化工在能源结构和化工产业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工艺路线,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随着节能降碳政策的加速落地,煤化工行业正面临深刻的供需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挑战。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节能降碳目标实现。这些政策为煤化工行业设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在政策约束、产能结构调整下,行业供需格局将发生结构性变革。
下面以国内产能规模较大的甲醇和乙二醇为例,展开分析。
甲醇行业或将面临供应端“能效升级与产能替代”和需求端“传统收缩与绿色扩张”的双重变革。从供应端来看,或出现存量产能能效提升和增量产能结构调整的趋势。根据《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截至2020年,甲醇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不足15%,政策要求在2025年前提升至3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天然气制甲醇(二氧化碳含量20%以上的天然气除外)和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生产装置列为限制性产能,按照政策要求,基本已不能新增天然气制甲醇产能以及百万吨以下的煤制甲醇产能项目,当前我国甲醇产能中煤制甲醇约占76%,天然气煤焦炉气制甲醇各约占10%、14%,我国百万吨规模以上的大型甲醇装置产能占比约50%,因此,预计2025年仍有部分低效产能退出,企业将加快推进煤制甲醇装置节能降碳改造,行业集中度也将有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甲醇新增产能中焦炉煤气制甲醇及绿醇产能快速扩张。据全球甲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规划绿色甲醇项目152个,我国绿色甲醇规划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我国已公布的绿色甲醇项目以电力制甲醇路线和生物质路线为主。从需求端来看,行业需求结构或呈现出传统需求收缩与绿色需求崛起态势,甲醇的需求结构中,煤制烯烃(MTO)占比超50%,煤制烯烃行业能效达标率高,48%优于标杆水平,需求受政策冲击较小,传统需求如甲醛、MTBE等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和新能源车替代影响持续收缩,但可降解塑料、电解液等新兴领域快速增长。短期来看,落后产能出清和能效改造导致甲醇行业存在供应收缩预期,但长期来看,技术突破下成本降低以及需求结构变化,如可降解塑料和甲醇燃料的消费量持续增长,将对行业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乙二醇方面,也面临产能结构调整与能效升级压力,煤制乙二醇作为高能耗路线,能效提升空间尤较大。数据显示,2022年煤制乙二醇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仅为20%,而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落后产能占比高达40%;根据《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要求,至2025年底前,所有能效未达基准值的存量项目须完成改造或关停。这将直接冲击中小型煤化工企业,尤其是采用固定床气化等传统工艺的装置。与此同时,产能扩张趋势已出现显著分化:2024年新增产能主要集中于炼化一体化配套的乙烯法和合成气制路线,而煤制产能占比下降,反映出政策约束下产能结构调整加快。同时,不同工艺路线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这会导致成本曲线发生变化,成为影响乙二醇价格核心的关键因素。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乙二醇行业整体开工率长期处于60%低位水平,乙烯法与合成气制装置开工率约70%,而煤制路线开工率不足50%,部分老旧装置甚至长期处于停车状态。如果2025年政策监管力度加大,企业需要承担碳税成本以及投入资金进行环保改造,这可能会导致煤制路线生产成本提高,进而使供应结构进一步分化。
在“双碳”目标与政策强约束下,煤化工行业正加速从高碳路径向绿色高效转型。甲醇与乙二醇作为大宗煤化工品的代表,其供需格局的变革折射出行业整体趋势:短期阵痛伴随落后产能出清,长期则需通过技术突破与绿色产能布局抢占结构性机遇。未来,企业需在能效升级、低碳技术研发与成本管控间寻求平衡,方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博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