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融入制造业:让冰箱变得更聪明
发布时间:2015-10-28 20:43阅读:674
中国制造超越“制造”变“聪明”
上述海尔互联网冰箱,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案例之一,也是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德勤中国全国制造行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正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环节渗透,重塑产业组织与制造模式,并且重构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制造业只是少数参与者的乐园。因为制造业进入门槛和资金要求高,其产品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后才能到达最终用户的手里。而今天,技术和政策的变迁使曾经阻隔信息、资源和产品流通的障碍逐渐被消除。
在一个计算机成本迅速下跌、互联网无处不在和信息更加自由流动的世界,以往的商业壁垒被打破,而包括互联网、3D打印、机器人和新材料等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融合,赋予产品和制造方式更多可能性。
当更多的电子元器件植入产品后,衣物变成“智能穿戴设备”、汽车变成“联网汽车”、灯具变成“智能光源”。同时由于可以获取更多消费者数据,这些产品承载了更多价值。
不过,谁将捕获这些价值?是产品制造业企业、平台运营者、某个“杀手级”应用的开发者,还是从大数据中获取真知和洞见的企业?当一个产品创造和传输大量数据后,有多少价值被分配到产品本身,又有多少依附于产生的数据?这些问题都随产品性质的变化而产生,也反映了价值被创造及捕获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大规模渗透到各个行业,推动大规模的产业变革,继而衍生出创客运动。创客运动不仅是制造业利基市场的天堂,调研数据显示,七成以上受访企业均认同创客运动对制造业的深刻影响,普遍认为创客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最为重要,并且将打破大企业主导的制造业生态系统。
实际上,纵观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用户对成果的关注与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越发明显,制造业已不再是单纯生产产品那么简单。而且,企业销售的不再是产品,而是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成果”。
用户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连接了互联网、感应器的产品也变得更加“聪明”,而用户对于产品的衡量方式与价值定义都有所改变,生产商和销售商的界限更加模糊,制造企业也正试图与最终用户建立联系。
“制造业的变化趋势将以行业信息化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和创客运动为载体,日渐影响着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方式。”董伟龙认为。
“需求定制+大数据营销+参与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调查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都强的领先企业的财务收益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收入创造效率和净利率分别高于行业平均46%和12%。然而,数据显示仅百分之五的受访企业已进入与全产业链和用户系统创新阶段,另外约四成企业则处于综合集成阶段。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合伙人薛梓源指出:“企业运营管理的成熟度落后于技术应用,导致生产经验和软件的深度结合困难,正是企业信息化的最大挑战。”
他注意到,信息化应用的相关技术往往迅速走向成熟,但要有效应用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还要求企业改变相应流程和人力资源配备,这些改变往往比技术推广更为困难。
综合集成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而且是业务之间的集成应用,体现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的全流程中。综合集成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个别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优化提升。
在智能设备生产和应用大规模启动的情况下,上述报告指出,受访企业的智能制造设备生产和应用都比2013年有所提高。生产方面,超过两成企业表示其智能设备生产已经进入广泛应用阶段,较2013年增长一倍以上。应用方面,六成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在使用智能设备进行生产,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度最高。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