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转型
发布时间:2015-9-28 13:33阅读:558
从“国九条”到历次全国金融会议,党中央、国务院都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一行三会”于2012年9月17日联合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要求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落实监管责任。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产品创新和多样化。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培育商业信用,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为债券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今年4月以来,证监会主导推动的公司债改革新政为我国债券市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短短数月,公司债改革实践已引起金融市场的轰动和热议。不少发行人、市场机构为新公司债扎实推进市场化改革,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点赞”,有媒体称之为“第二次债市革命”,同时也有不少关于债券市场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讨论。回顾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发展历程,历次重大市场化变革均伴随着发展理念的讨论。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背景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发挥不同交易场所的比较优势,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需要,是我国债券市场改革的重要使命和正确方向。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携手共建多层次债券市场新体系
自1981年财政部恢复国库券发行迄今,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债券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足。从2014年底各国国内债券余额与该国国内GDP比重看,中国在主要国家中占比最低,仅为56%;同时,监管和市场分割、投资者结构单一、流动性不高、信用体系和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等体制性问题和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国债券市场的结构看,债券市场以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为主,公司信用债不发达。各类政府债券、金融债占市场规模近70%;非金融企业债券存量中又以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今年1-8月,在银行间发行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总金额在3.2万亿元左右,其中国有企业占比高达90%,民营企业占比7%。形成这一格局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债券市场目前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商业银行是市场组织核心,既是承销主体,也是投资主体。而现有体制下,商业银行对债券发行承销、投资管理基本与银行信贷的管理体制接近,这客观上造成国有部门、准公共部门占据了大部分金融资源,而其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真正缓解,信用体系建设缓慢。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