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内期货市场十大猜想 240111
发布时间:2024-1-11 08:58阅读:348
2024-01-11 期货日报网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地区分化不断加剧。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展望2024年,期货市场发展势头向好,业务创新步伐或迎提速;品种注册制全面落地,多样化期货品种上市成为业内共同期许;坚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稳慎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加快期货行业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创新服务绿色发展、多元化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纵深推进,期货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主题。
国内外经济错综复杂,商品结构分化明显
2023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推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由稳及进将是2024年经济发展的基调。
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开始急剧加息,截至2023年12月,美联储本轮已连续加息11次,预计2024年中期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引发大宗商品的突破性反弹。随着全球化浪潮逐渐退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重构。我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恰是以外循环为主。因此大宗商品安全体系也正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随之发生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我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首次提出了“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宏观政策方面,国内将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受中美经济现实和预期的错位、加息周期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国内外商品价格指数分歧明显,商品结构分化严重。展望2024年,海外将进入降息周期,地缘冲突、央行购买等是重要支撑因素,黄金具备长线配置价值。由于美联储大概率由加息转向降息,黄金有望确立新一轮上涨周期。能源方面,受强劲需求和供应缺口的支撑,预计国际原油将保持价格高位,给国内动力煤带来一定的利好因素,动力煤价格在春节后的旺季有望迎来涨价窗口期。工业金属方面,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和全球整体增长放缓,预计2024年矿产品和金属价格略有上涨。农产品方面,预计2024年全球粮油食品价格将从历史高位回落。其中,由于巴西大豆产量创纪录,全球库存增加,大豆、玉米、豆油及豆粕价格预计下降。此外,生猪行业供给端仍存在一定压力,消费需求或将缓慢回暖,猪价需谨慎看待。
稳慎发展期货市场,坚持严守两个底线
从经济体系看,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更是强调了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而期货和衍生品正是防范风险的有效工具,因此各项政策的制定为期货行业提供了展现其风险规避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绝佳机会。期货市场应趁势而为,做到强监管、防风险,始终坚持严守两个底线,即牢牢守住整个宏观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守住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本身的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满足日益增长的风险防范需求,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要坚持底线意识不放松,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2023年,证监会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到“稳慎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而在此之前强调的一直都是“稳步发展”,由“稳步”到“稳慎”,这个转变也更加强调了守住期货市场底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望2024年,加强监管能力、有效防范风险将是整个期货行业共同发力的方向和目标,在保证期货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同时,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更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前沿技术,持续强化监管,切实提高监管能力,为整个期货市场乃至金融市场保驾护航。
品种注册制全面落地,航运指数期货发展亮眼
在期货和衍生品法推出之前,我国期货品种上市机制一直采用的是并联审批模式,上市周期过长,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受到相应限制。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推出明确期货及期权新品种上市实行注册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将上市品种的选择权从原来的行政机构转移到市场机构,明显缩短新品种的上市时间和流程,有效丰富了期货品种,提升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
可以发现,在品种注册制全面实行的第一年,各交易所新品种上市节奏明显加快,2023年共上市21个期货和期权品种。在品种结构上,新上市品种由过去商品期货品种为主向商品金融并行、期货期权并重转变,且包含工业产生的初级、中间、终端产品。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交易所已上市期货及相关衍生品品种共计131个,其中商品期货68个、金融期货8个、商品期权43个、金融期权12个,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
2023年,上期所新上市的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期货品种,是全球首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也是我国期货市场首个服务类期货品种,首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同时又是面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的境内特定品种,有效填补了航运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落地,展望2024年,各大交易所上市新品种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且有权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上市差异化合约,上市品种将更加多样化。大商所将不断推进钢铁、农林、化工、天气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工作;郑商所继续推进鸡肉等期货研发工作;广期所将加快新能源金属板块品种研究工作,上市多晶硅等期货品种,持续稳妥推进碳、电等绿色战略品种的研发,进一步完善新能源金属板块,并持续探索指数类期货品种的研发;中金所上市30年期国债期货,深证100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呼之欲出。
金融科技创新赋能,助力打造“期货科技云”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5G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金融期货行业聚焦的重要话题,5G技术的成熟标志着面向实体世界的物联网时代的到来。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中提出要“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为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2023年8月,瑞达期货先行先试,率先设立了期货行业内首家金融科技类子公司——瑞达瑞控,全面进行数字化布局,致力于通过“数据驱动”助力金融发展。因此,展望2024年,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国内各大期货公司将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探索的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助力金融发展,进而实现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期货,推动金融科技护航期货行业行稳致远。
与此同时,随着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的快速发展,期货行业的各种数据处理需求面临井喷式增长,包括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整合和量化分析、运用智能算法对客户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等。展望2024年,期货公司数字化探索之路潜力巨大,期货公司应积极用科技为期货赋能,制定期数字化转型战略,探究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动公司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打造出一朵独具特色的“期货科技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金融科技必将成为期货行业的重要驱动力。
行业后浪换前浪,人才推进是发展之基
疫情之后,期货行业人事安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23年9月召开的中国期货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此外,在近年来监管部门、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高管层更新明显,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走到了幕前,60后逐渐退居幕后。新一批的期货业界人才上任施展才华,给整个期货行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培养优质的期货人才是期货行业向前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当前我国期货从业人员数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依然不足,需要加强行业宣传,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更要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重点把好“董、监、高”人员的任职资格关。展望2024年,期货市场要坚持打造适应期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把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培养和使用一批既懂现货又懂期货、既懂场内业务又懂场外业务、既懂国内市场又懂国际市场的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不仅是培育优质期货从业人才内在的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从业人员站得更高、想得更深,扎实工作,才能为整个期货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聚焦期货绿色发展,为服务市场再添助力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较大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风险,期货行业交出了自己的答卷。2023年12月,招商期货发布了国内首个寒潮+降水指数衍生品——招商期货天气指数系列衍生品。以温度、降水等天气指数为标的,利用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帮助实体企业和农户对冲不利天气风险。这一指数衍生品的发布,不仅贯彻落实了经济工作中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要求,而且有效发挥了期货市场的功能。
绿色低碳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大方向。如今,距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已过三年。三年的发展,金融业为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绿色能量”。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立足服务于“双碳”目标,致力为国家绿色发展赋能。随着广期所工业硅、碳酸锂等新能源品种在近两年的陆续推出,期货行业服务绿色金融的脚步逐渐加快。但总体来说,期货行业发展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期货经营机构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业务能力还不足。展望2024年,期货经营机构必将进一步加大绿色发展的投入,期货市场不仅需要持续布局发展更多绿色期货品种,还应该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探索绿色期货与其他金融工具的融合,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工具,更好地为碳中和目标服务。未来期货行业的绿色步伐必将继续加快。
外商独资公司再添新军,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止
随着期货行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外资企业参与国内期货行业的进程加快。2020年1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被取消;2023年5月26日,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经证监会依法核准落地北京,成为自摩根大通以后在国内设立的第二家外资控股期货公司。此外,还有瑞银期货、兴业期货、迈科期货三家中外合资背景的期货公司。外资控股公司的加入,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有效提高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国内期货行业带来新的风貌,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运行质量,深化了境内外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除了外资不断“引进来”以外,我国期货市场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也从未停歇。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期货公司共设立了19家境外子公司,其中18家位于中国香港,1家位于新加坡,跨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化品种扩容提速明显,目前已有24个品种相继实现对外开放,46个商品期货、期权及股指期权面向QFII/RQFII开放交易。我国期货的国际价格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价格”正逐渐被广泛使用。展望2024年,我国开放型期货品种业务布局将持续得到优化,QFII/RQFII的投资范围加速拓宽,国际化品种继续稳步推出,不断营造并深化循环畅通、领域宽广、层次深入、合作共赢的开放格局。
期货多元业务纵深推进,服务实体能力稳步提升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调金融领域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愈加被看重。风险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期货行业共计备案了101风险管理子公司,总资产达到1801.51亿元,为众多的实体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在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长的当下,利用期货市场避险已深入人心。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3年7月末,共有129家期货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净资产规模3019.12亿元,资产管理业务在国内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在促进企业创新成长的功能上也更加突出。此外,“保险+期货”模式已经连续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规模和成效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保险+期货”也在持续进行创新,在模式和品种方面纵深推进,衍生出“保险+期货+N”等跨界创新合作,紧密结合产业链各环节,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自2016年以来,共有73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生猪、玉米等18个品种提供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1346.04亿元。
期货公司的各项创新业务为服务实体经济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期货力量。展望2024年,期货市场将进一步与实体产业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格局,不断创新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需求,向常态化机制化迈进。一方面落实政策安排,强化期货和衍生品领域专业优势,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甚至与不同行业领域形成合力,稳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以创新业务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业务和产品创新,为业务需求日益增加的各类企业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稳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盈利能力。
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期货公司大有可为
目前整个期货行业的业务模式仍相对单一,期货公司的头部化趋势明显。长期以来,期货公司过度依赖经纪业务为行业痛点,成为制约我国期货行业整体发展的瓶颈之一。经纪业务竞争激烈,传统经纪业务仍将是期货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利润来源,期货公司急需开展多项业务来为整个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各大经营机构紧跟市场需求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和业内呼声,期货和衍生品法的落地加速推动了行业规范和机构业务发展,给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的开展预留了法律空间。证监会发布的《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和《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更是贯彻落实了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拓宽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种类,不仅拟新增期货公司保证金融资业务、期货自营业务、境外经纪业务,还拟将衍生品交易、期货做市交易、资管业务收归期货公司。期货公司进一步向“衍生品经营机构”的新角色迈进。业务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期货公司突破利润单一的发展困境,使用更多的工具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做市业务的回归,有利于期货公司运用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开展相关业务,同时便于对各个环节风险进行管理。
展望2024年,在传统业务竞争日渐激烈、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的情况下,期货公司可以着力发力风险管理业务、国际业务等创新业务,期货公司发展转型的可选择路径也逐渐清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中,期货公司大有可为。
构建良好期货生态体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ESG概念被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就一直是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2023年,招商万得ESG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推出,更是打开了期货市场ESG发展的新局面。对于期货行业来说,推进行业发展可持续,重要的是构建良好的期货生态体系,持续建设并践行期货行业文化。从整体来看,与期货行业规模、资本实力、利润水平等“硬指标”的快速扩张相比,行业“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行业经营质量效率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厚植发展力量和文化基因,切实担负建设行业文化、防范道德风险、履行社会义务乃是期货行业发展的首要责任。期货行业各主体有着共同的制度体系,也有共同的价值体系,有责任共同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去维护行业的长治久安,在共同的文化基因中积淀普遍的文化共识,共育文化、共建生态,实现期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回顾2023年的期货行业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同样坚持稳中求进,总体上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展望未来,实现期货行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从硬监管和软自律两大方面保证。在监管层面,全面提升监管科技和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强调“合规”文化;不断完善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适度合理监管,鼓励“创新”文化。在自律层面,重视声誉风险,对从业人员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营造诚信环境;完善交易运作机制,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强化行业合规意识,充分发挥“自律、服务、传导”职能。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未来期货行业经久不衰的发展主题和要求。探索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整个行业一直在努力。(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免责声明/Declaration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和公正,但文中的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客户应审慎考量本身需求。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归弘业期货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弘业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Copyright 2008 Holly Futures Co. Corp.
Holly Daily Information is made available as a complimentary service by Holly Futures Co. No further redistribution is permitted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Holly Futures Co.Holly Daily Information is intended to provide factual information, buts its accuracy cannot be guaranteed.
文章转自期货日报网,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关注【叩富问财】服务号,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期货市场”,可获得关于期货市场的最新热点、必学知识、视频讲解、一对一顾问讲解等服务。
关注【叩富问财】服务号,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期货市场”,可获得关于期货市场的最新热点、必学知识、视频讲解、一对一顾问讲解等服务。 点击微信,一键关注
点击微信,一键关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问一问
问一问 当前我在线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分享该文章
                     3699
3699 
                                 
                            
 
                     
                     
                     
                     
                     
                     
                     2025-02-06 15:38
2025-02-06 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