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匠人与更开放的故宫
发布时间:2015-9-25 15:27阅读:466
到了1985年,29岁的李永革当上故宫古建修复工程队的队长,开始掌管修缮工程。“当时,师傅都快60岁了,急需在年轻人中挑选领导。我想,自己正好是撞上那个时候了。”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转眼30年,李永革这一辈工匠也已到了将要退休的年龄,而故宫从事古建修缮技艺的匠人已经传承到第四代。据李永革介绍,故宫的第四代从事古建修缮的工匠有五六十位。他们分散在故宫修缮技艺部、古建部与工程管理部里。“平时就做一些日常维修保养的工作。”李永革告诉记者,他把日常碎修与大修的关系形象地说成是“零存、整取”。“知道怎么修一块砖,就知道修几千块砖的道理。这样经过几年历练,也可以通晓古建修复的流程了。这样等到我们进行大规模修复的时候,他们便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了。”
太和殿与角楼上的斗拱
究竟在故宫修过几座宫殿?李永革自己也记不清了。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修缮工程,即便没有直接参与,他也从旁协助和指导。虽然为外界所知的重要修缮工程集中在三个阶段,但“实际上,故宫的修复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李永革接手的最重大的工程要数“太和殿大修”。太和殿亦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最显要的位置,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它建于1420年,目前维持着康熙四十三年时的面貌。修缮工程始于2006年初,于2008年7月基本完成。
近300年从未大修,其内部状况也不为人所知。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副四位局长都几次到现场,全国各地的很多古建专家也前去查看。“这在中国其他的古建修缮工程里是绝无仅有的。”李永革说。当年,不乏对传统工艺水准的质疑和对大修工程可行性的担忧声音。
《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这样概述此次维修的范围:“琉璃屋面、木构件、墙体(山墙、后檐墙、隔断墙)、地面(室内外地面)、散水(前檐至月台阶条石,后檐至褥子面散水内外檐装修、油饰彩画等维修。”涉及的专业工作则包括“瓦作、木作、装修作、石作、搭材作、油作、画作”7项。
繁多的工艺作法,要遵守古建维修中“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无疑是困难的。最具挑战性的,是维修前所撘的大棚——为了在近3年的施工中让建筑不受外界施工的影响。大棚高25米,宽70米,进深40米,采用人字结构屋架,搭设整整花了一年。维修项目组请教了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专家,搭设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大棚。“殿内有彩画,修复的过程不能漏一点雨。如果出了问题,那是不好交代的。”李永革说。
就修复技术本身,李永革认为难度倒并不是很大。以大殿的“苫背”为例,由于太和殿的房顶从未打开,之前一些专家曾撰文介绍太和殿的苫背和瓦瓦工艺,认为古人一定采用了非常复杂、等级最高的做法。工人打开屋顶后才发现,太和殿的苫背其实只是一层薄薄的白灰背。“这反倒让我们重新认识古建筑中苫背的作用。”
真正让李永革感到困难,也是获益最多的,是故宫东南角楼的修复工程。1981年,角楼复杂的斗拱木构件形制曾让李永革不知所措。“梁思成先生将角楼定为‘杂式建筑’,它们也被古建业内认为是最复杂的建筑类型,让很多工匠无从着手。”担任木工组组长的李永革主动请战,参与角楼修复工程。在第二代匠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对复杂木结构形制的记录。“这些木构件十分复杂,拆下来以后,你还要全部按照原样装回去。但每一个木构件都是人工制作的,是有误差的,因而位置绝不能出错。”李永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标记方法,在拆卸其他古建筑时都很有帮助。
古建修复中的新与旧
在谈论古建修缮时,《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是李永革强调的。具体而言,就是“四原”原则:维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要做到这些,是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
大殿里铺设的金砖就尤为难得。这本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御用之物,细腻光洁,叩击有金属声。制作金砖最好的泥土原料,只出产于苏州陆慕那一片区域,金砖以苏州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烧造的最为著名。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这几道工序之下还有很多小工序,从泥土到成品,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如今,要修缮大殿就必须替换残损的金砖,除了故宫原来保有的一批老砖可以补充之外,缺口必须由新生产的金砖补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债券基金收益排行榜,谁是最强“蛋王”?
2025-03-17 16:35
-
315 黑天鹅突袭!这些股票开盘跌停,你的持仓中招了吗?
2025-03-17 16:35
-
华为海思概念股逆势涨停!这把科技火苗,散户该不该追?
2025-03-17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