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型城镇化成为稳增长的重大引擎
发布时间:2015-9-24 13:32阅读:481
当前,浙江培育小城市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已经成为浙江稳增长的重要引擎。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GDP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当前整体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浙江能取得如此成绩,具有浙江特色的城镇化战略功不可没。2010年,浙江省选择27个中心镇启动了小城市培育试点,进行强镇扩权。2014年,浙江省又公布了新一轮1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小城市的培育成为浙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特色,并取得良好效果。据统计,2014年,36个试点镇取得了23.8%的投资增速、13.6%的财政增收、11%的GDP增长成绩,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GDP增速也达到8.2%,高于7.6%的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浙江注重小城市和中心镇发展,对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的城镇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市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节点,是走向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是实现区域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主要枢纽,是产业和人口转移与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市也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实现大城市与小城市间的有序分工和功能耦合。
城镇化的“浙江版”有六大特征:一是城市群正面外溢效应。浙江城镇化是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全球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进行的,深受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大城市辐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的城镇化。产业集中、专业化强的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农村工业化推动产业集群的产生与人口集聚,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三是劳动力就地城镇化。浙江城镇化以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和浙商流出为特征,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比重高。城镇化进程中着重推进了农民就业非农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动了就地城镇化。四是浙江城镇化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进城人口有稳定就业,不唱“空城计”,浙江城镇化坚实的产业基础得益于浙江人的创业精神和浙商企业家精神,民间资本发展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让普通农民都有机会就业、创业。五是注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5,而浙江为2.0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市场化互动。浙江城镇化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2013年浙江省GDP是1978年的184倍,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2位上升至第4位,城镇化率是1978年的4.4倍,由14.5%上升至64%,城镇总数从170个增加到671个。
推进城镇化转型升级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浙江城镇化要有升级版,需要从六方面推进城镇化转型:
一要承接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大城市的辐射效应与人口逆城镇化影响,使浙江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临巨大的人口、环境、交通、资源压力,部分产业和人口逐渐向中小城市转移。浙江小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要主动参与、大力推动,承接大城市产业和人口转移。
二要通过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中高端产业链。支撑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块状经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其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暴露。为此,要弘扬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外来人口,通过推进城镇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圆进城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安居梦”三大梦想,提升城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多,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目前,省外流入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作为劳动力流入大省,提升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至关重要。要通过逐步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转移人口由农民变市民的“身份转变”。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保障转移人口有稳定就业。同时,要使转移人口不仅“洗脚上楼”,而且“洗脑进城”,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好地融入城市。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新型城镇化概念股?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