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A股的可能逻辑:全球资产超配 中国欠配
发布时间:2015-9-23 00:21阅读:457
我们认为,将宏观经济和股市表现视为“照镜子”的关系是不妥的,资产价格的变动远远快于实体经济。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提前的、放大的、扭曲的反映。
全球经济在量宽和分化之后,都在陷入低迷增长,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个趋势和股市关联性不大。就2015年的中国经济而言,波澜不惊。就GDP而言,需要理解的,一是GDP增速是核算而不是单纯的统计,二是中国GDP核算用一二三产的部门法,而不是用投资、消费和外贸的支出法,三是第三产业在GDP增长的权重已接近50%,工业投资和增加值与GDP的增速已弱化,四是核算GDP时使用不变价,如何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比较复杂。由此观察,8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中,工业表现受PPI的影响较大,投资差强人意,消费和净出口表现不错,9月份数据持续改善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没有必要因股市弱市,进而就联想到宏观面也会十分疲弱。宏观和股市,两者之间在高频数据上没有强烈的相关性。
次贷危机以来,尤其是全球量宽以来,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等等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对理解资产价格波动的解释力不断弱化。相应地,如果我们非要寻找宏观和股市的逻辑关系,大概可以这么说,2014年投资者十分珍惜哪怕“抢400点反弹”的波动,2013年至2014年前3个季度的股市表现,可能是和中国宏观大致匹配的。以后两者也会大致回归到这种关系。
系统性风险已排除
我们认为,投资者应以“有底线”和“活下去”为重。
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必然会衡量股市动荡和救市的得失,并制定出对股市的后续根本策略。
就牛市所得而言,上市公司的IPO,再融资,以及和股市相关的金融所得,财税所得,可能并不是特别丰厚,即便在牛市的2季度,金融行业的增加值也只是从16.8%上升到1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似乎没有那么显著和可持续。
就股市动荡的所失而言,救市证金就付出了将近2万亿元的代价,和牛市所得相比较,很可能决策者们会倾向于认为,与其容忍躁动不安的牛市,用这种迂回在虚拟经济中的渠道去缓解实体经济的问题,还不如直接通过定向工具,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直接支持转型和创新
股市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是决定救市或弃市与否的关键因素。当初要动用证金救市,是担忧系统性风险,如果现在系统性风险基本排除,股市泡沫大部分得以消除,那么逻辑上基本可以判定,大规模注入流动性救市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了。
一些资金通过多种合理和不合理的渠道加速流入股市,是牛市的原因之一。因此,银行,信托和各种不正当渠道流入股市的资金将被不断驱逐,短期激进价差投机者将被不断驱逐,程序化交易将被不断驱逐,股指期货等争议不断,问题不明的衍生品暂时也需要停歇一下。必须意识到,修市状态是可预期的。
在熔断机制下“有底线”和“活下去”,不被清洗出局,是最为重要的。
全球超配,中国欠配
我们认为,全球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时期,以及量宽之后全球资产价格的变动看,全球资产超配,中国资产欠配,海外投资者风险偏好微降,中国投资者风险偏好微升可能是趋势。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启动和退出量宽的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太多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经验。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SPX的高度吻合来看,美国经济的复苏,既得益于实体经济部分行业的创新,也得益于负债端温和收缩和资产端急剧扩张而获得的去杠杆效应。多轮量宽已使得美国多次成功地、反复地吸收了全球资本。量宽带来的流动性,看起来大量地注入了股债类资产和房地产 ,少量地注入了实体经济和创新部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27
-
本周打新日历!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27
-
为什么粮食ETF会上涨?
2025-05-26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