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于近期下达地方
发布时间:2023-12-4 20:13阅读:49
当前,各地在为春季育种的同时,也在为来年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谋划。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审核,将于近期下达地方,成为这次增发国债首批落地项目。
近期,中央增发2023年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包括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农田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同时,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新国债资金利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经管院教授陈永福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一方面是扩大内需,实现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基石,从根本上确保粮食和食物安全,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亿斤乃至更高水平,促进农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台阶,对全面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联合有关部门,首先把严重灾毁农田全部纳入增发国债支持范围,加快恢复农业生产。”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吴洪伟表示,此次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还将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对典型黑土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了支持力度。把京津冀受灾地区也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提高农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对粮食主产区也予以倾斜支持,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此前也明确表示,增发2023年国债,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有关工作落实,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业内人士表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一个等级,耕地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许多农田可以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一般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包括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设灌溉和排水设施、修建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加强科技服务等内容。
谈及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陈永福表示,要避免一拥而上,要制定全面规划,统筹全局,突出增产和防灾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全面测算建设的单位成本,逐步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内涵水平,要力争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与数字化农田和智能化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
“下一步,将联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后续工作,指导各地加快组织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尽早补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吴洪伟表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