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全球棉花市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5 17:21阅读:60
上周,棉价一度下破万五关口后连续震荡反弹,各方也在青岛召开了多场棉花产业相关会议,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及国内各领域专家分享了对国内外棉纺市场的看法,结合会议及交流情况,也引发了我们对目前全球棉花供需格局的一些思考。
01
全球棉花产量变动
USDA在11月供需预测报告中预计23/2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同比减少69.4万吨至2470.3万吨,其中中国同比减少80.5万吨,美国同比减少30万吨,印度同比减少28.3万吨,土耳其同比减少30.5万吨,澳大利亚同比减少15.3万吨,但巴西同比增加61.8万吨,巴基斯坦同比增加56.6万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减产国带来的影响。
从美国来看,美棉主产区横跨美国南部,涵盖17个州,分为东南部、中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其中西南部产量占比在六成以上,2022年美棉产区因拉尼娜现象深受旱情干扰,但由于西南部部分低产的非灌溉棉田被弃耕,美棉单产高达71公斤/亩,2023年种植初期,得州迎来频繁降雨,土壤墒情改善,农户重新考虑种植如小麦、玉米、高粱等抗旱性较差的作物,导致美棉种植面积降至6211.1万亩,同比减少25.6%,但后续干旱影响重现,弃耕率再次超两成。近年来,美棉产量大体维持在280-450万吨,今年产量临近区间最低值,目前美国东南部和中南部已经基本完成了新棉的采收工作,而旱情最严重的西南棉区还在采摘中,因此干旱对产量的最终影响还未敲定,据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专家表示,后续美棉产量或仍存下调空间。下一种植年度,ENSO将从拉尼娜现象转向厄尔尼诺现象,理论上得州将迎来更多降雨,对旱情可有显著改善,预计美棉产量将有大幅回升。
其余国家情况来看,目前巴西棉23/24年度销售进度在八成左右,24/25年度也已有部分销售,目前马托格罗索州受干旱影响,部分农户将大豆改种棉花,第一轮植棉面积或有所增加,且在生长周期延长的情况下单产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样,以灌溉棉田为主的澳大利亚也面临缺水问题,新年度产量或将受其干扰。
02
全球棉花消费尚不乐观
棉花需求的驱动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替代材料价格、地区经济增长和消费者行为。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棉量严重下滑,其中欧美作为纺服的主要消费地,下游需求持续疲软,使得中国及东南亚的纺织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短纤的替代作用不断加强,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格比率大体维持在1.5-2.0之间,但自2020年年中开始,价格比率显著抬升,目前全球棉花市场份额约为23%,整体需求相对稳定,但人造纤维已升至76%。
以美国为例,疫情爆发初期,美国服装零售商库存不断下滑,逐渐远低于正常水平,随后商户大量补库,2022年服装的高库存开始引起市场恐慌,同时,美国的高通胀导致消费者在食品原料和住房上花费更多的钱,从而购买服装和纺织品的资金大幅减少,虽目前美国服装零售额表现尚可,但这更多源于单价的上涨,目前2023年美国棉制服装进口量同比下降了35%,人造纤维同比下降了26%,下游需求不容乐观,且棉制品进口量在整体纺织品进口量的占比持续下滑。
对中国而言,新疆棉纺产能已超过2200万锭,国内纺织业竞争愈发激烈,目前市场情况来看,C32s、C40s等常规纱线仍面临较大的去库压力,而高支及精梳等高品质或差异化纱线走货虽不及去年同期,但环比有所好转。从下游出口来看,今年前十个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累计2493.43亿美元,同比下降8.96%,其中上半年纺服累计出口额同比下降7.29%,但三季度降幅扩大到12.01%,且服装降幅大于纺织品,主要源于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服装出口额由上半年的大幅增加转为显著放缓甚至下降,虽新兴市场的出口情况好于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但下半年中亚和俄罗斯市场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在明显减弱。
2024年,全球棉纺产业整个供应链库存在长时间的消化后将同比下降,或促进下游补库意愿的回升,但目前宏观环境尚未明朗,地缘政治问题不断,棉纺市场的全面复苏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03
总结
从2022年11月至今,美棉大体维持在75-90美分/磅区间震荡,目前美棉市场格局正转向供需双弱,短期或维持低位震荡的走势,未来需关注棉农的种植积极性,若美棉价格继续大幅下行,低于农户预期,或将影响新年度农户的植棉意愿,导致新年度供需趋紧。从郑棉来看,需求端仍是当前市场关注的核心,目前下游处于主动去库环节,虽整体出货略有好转,但常规纱线库存仍远高于往年水平,大部分纺企订单受到挤压,消费的复苏依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新棉套保压力尚存,棉价反弹空间受限。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