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和CXO领跌!风暴眼or黄金坑?
发布时间:2023-12-4 21:26阅读:395
今日港股创新药和CXO全线下跌。截至收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跌5.64%。CXO领域龙头个股药明生物跌超23%,市场一片哀嚎。
消息面上,药明生物在官网更新业绩展望,随着新冠疫情收入的快速下降,公司整体增长(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数)将达不到最初目标。
公司提供新的全年和明后年指引:23年收入预期增长10%,其中剔除新冠收入增速+36%。利润预计个位数下滑。
导致今年预期下调因素中,有三个方面比较超预期:
1)行业整体增速下滑,预计未来2年Biotech融资增速也只有个位数。药物开发(D)端,因为项目数增速下滑,预计影响3亿美金收入。
2)生产(M)端,有3个重磅炸弹级别的药物,因为和FDA的沟通有10-12个月的延长而进度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
3)利润方面,海外工厂运营按照年初增长预期投入,短期影响利润,造成1亿美金左右的毛利损失。
不过在药物发现(R)端,有翻倍以上增长,药明合联70-75%增长,明年60%多增长。
ADC的D端公司占50%以上份额,2025年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磅产品上市,对药明合联的业务将有很好推动。
尽管今年营收不及预期,药明生物还是表达了对公司中长期的信心:
公司指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最具挑战,预计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公司指引24年收入、经调整利润都是双位数增长,25年收入和净利润都能恢复到30%增长。
因而雪球上有投资者指出,业绩预期指引调低,并不是今天大跌的主要因素:
“如果单从收入和利润看,2023年上半年,药明生物和三星生物是同一个量级的公司,但药明生物的市值只剩181亿美元,而三星生物却还有389亿美元,差出一倍还多。这样巨大的市值差距以及今天的暴跌,并不能用业绩预期指引调低来解释,背后的核心因素,还是地缘政治。毕竟,三星和药明,主要客户都是来自美国和欧洲。”
从CXO基本面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板块受大订单基数、全球投融资波动、汇率等影响,增速略有放缓。但近期海外CPI月度数据均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节奏有望逐步放缓,投融资改善,预期有望边际向好,以海外收入为主的相关医药企业有望逐步修复。
实际上过去一些年,作为金融市场对外的“桥头堡”,港股受大国摩擦以及美元加息的影响,持续下跌,因此港股的创新药估值持续承压。到了现阶段,创新药作为港股科技行业的典型代表,出海的趋势也比较好,反弹回升的逻辑并没有走坏。
短期来看,今天的大跌,或许是港股创新药的一个黄金坑。
中长期来看,在绝大多数行业是弱现实、弱预期的背景下,医药行业在经历了两年半下跌出清后,具备比较优势。鉴于对“医药崛起”不可缺席的焦虑,不管暂时主线是否清晰,增量资金都会持续流入。
行业基本面来看,国内从2015年的药审改革、2018年的集采至今,经过5-8年的发展,存量企稳,还通过创新获得了“第二增长曲线”。以集采为主的支付端政策及反腐等扰动政策,虽然还在继续、影响还在,但出现负向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小,政策担忧负担小。
正是由于额外超预期利空出现的概率小,Q3业绩或是最后的阶段性系统扰动。
市场配置医药的需求依然强烈,从根本上讲,这是由需求增量和市场弹性认知带动的。
一方面,市场会慢慢认知到2023年才开始是“老龄化逻辑”的元年,因为老人需求将进入“有量有质”的时代(第一波婴儿潮带来的量的爆发,和65-70年的消费质量提升)。
另一方面,行业“结构性增量”属性认知在也加强。挣钱效应上而言,从PD1到ADC、NASH、AD再到减肥药的发展,跟紧技术创新,挖掘“大品种”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其中礼来和诺和诺德的减肥药爆发,让市场看到了满足医药新需求带来的业绩弹性的力量以及资本市场的反馈。近期市场行情的演绎反馈,也强化了后续行情弹性预期,短期扰动难以破坏正向循环。
有数据显示,纵观整个医药板块,23年三季度,股票型公募基金重仓医药市值占比14.01%,环比提升1.58%。但当前医药行业估值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刚需属性决定了行业未来兼具成长性和确定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