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价回升企稳需求或将转好
发布时间:2023-12-1 23:42阅读:83
第一部分综述
11月鸡蛋价格开始企稳回升,需求有所好转,贸易商积极采购,市场流通加快,生产、流通库存整体有所下降,消费量来看11月全国代表区鸡蛋周度销量逐渐增加,当前处于历年同期中高位,消费情况尚可。
供应端10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略增(12.07亿只),预计11月继续增加,现货方面当月鸡蛋发货量有所上升,产区走货恢复性改善,部分食品企业参市积极性略有提升,主产区代表市场发货量稳中有增。淘汰鸡方面来看,月初淘汰鸡价格略有下滑但随着需求开始转好淘鸡价格开始回升。利润方面,鸡蛋单斤利润当月上涨,但仍处于历史低位。总体来看11月全国鸡蛋供应量基本处于正常,不考虑延淘和集中淘汰的情况下,根据之前的补栏数据可推测出2023年11月、12月、1月、2月在产蛋鸡存栏大致的数量为12.13亿只、12.27亿只、12.4亿只、12.53亿只。
需求端当月气温逐渐转冷,季节性旺季开始,市场整体需求略有回升,前期蛋价较低,销区市场整体到货量较多,各环节顺势出货,库存消化积极,之后蛋价上涨,终端消化略显乏力,使得下游拿货偏谨慎,销区市场到货量略减,销量较前期略有减少。最近由于天气原因,蔬菜供给量减少使得价格上涨明显,因此对鸡蛋替代需求有所增加。
成本方面,当月玉米价格下跌空间有限,整体处于窄幅波动,豆粕价格重心下移。饲料价格对鸡蛋成本支撑继续减弱。
展望:总体来看,鸡蛋供应未来预计变化较当月相比会略有增长,随着气温转冷鸡蛋保存时间延长,市场整体鸡蛋供应较充足。下游需求量预计未来随着逐渐进入年末开始进入相对旺季,元旦节前补货和春节前各方补货可能会使得需求继续回暖。此外考虑到冬季蔬菜供应的减少大概率使得鸡蛋替代需求增加,鸡蛋价格未来预计略偏强。
现货方面当月虽然需求略有好转,但好转有限,终端环节月末消费改善不明显,最近蛋价随着涨价后的维持稳定,使得各方入市采购心态较为谨慎。12月开始各方即将进入元旦、春节备货期,鸡蛋价格大概率上涨,但成本端的支撑减弱和养殖利润的收窄,预计上涨幅度有限。
期货方面考虑到1月根据数据推算鸡蛋供应端相对充足,需求端随着春节临近,各方开始备货,消费大概率向好,因此预计主力01合约大概率偏强,但考虑到未来饲料成本若无改善对鸡蛋价格继续减弱可能后续上涨幅度有限。
风险提示:动物疫病、宏观风险、疫情、气象灾害等。
1、市场概况
鸡蛋:11月份鸡蛋价格逐渐企稳回升,主产区均价从月初的4.36元/斤附近升至目前的4.69元/斤附近,涨幅约7.5%;主销区均价从月初的4.57元/斤附近升至目前的4.86元/斤附近,涨幅约6.3%。10月份从产存栏蛋鸡量略有增加,11月鸡蛋现货价格上升明显,主产区代表市场当月发货量前期较快,临近月末逐渐开始回归正常。淘鸡价格方面,前期养殖利润的收窄,淘鸡价继续下滑,最低至6.1元/斤,之后随着需求有所改善,蛋价上涨,淘鸡价格相对略有回升。随着近期鸡蛋价格开始稳定,短期淘鸡价格可能会继续维持当前价格。
消费端随着当月天气逐渐转冷,以及季节性旺季的开始市场整体需求略有上升,考虑到市场前期到货量多,随着需求的好转,各环节顺势出货,库存消化积极,蛋价逐渐开始上涨,之后考虑终端消化略显乏力,各方拿货略谨慎,销量较前期开始略有减少。当前蛋鸡养殖利润较上月继续下降,单斤鸡蛋利润较上月相比上涨较明显。
2、供应端
存栏及推演情况:卓创数据:10月份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为12.07亿只,环比增加0.33%,同比增加1.9%,高于预期(11.96亿只)。不考虑延淘和集中淘汰的情况下,根据之前的补栏数据可推测出,2023年11月份、12月份、1月份以及2月份在产蛋鸡的存栏大致的量为12.13亿只、12.27亿只、12.4亿只以及12.53亿只,数据上来看预计未来在产蛋鸡存栏量将会增。从鸡蛋的大中小码蛋占比情况来看,11月份大中小码蛋占比较上月相比无变化。卓创数据显示,11月大码蛋占比41%,小码蛋占比13%,中码蛋占比46%。结合目前补栏数据来看,预计未来大中小码蛋占比变化不大。产蛋率方面,随着11月份全国各地天气开始转冷,特别是北方地区,当月产蛋率较10月相比略有增加,但对比历年数据仍处于中低位置。11月14日中国蛋鸡半月度产蛋率为91.92%,较上月增加0.04%预计未来产蛋率变化可能不会很大。补栏:10月份卓创资讯监测的样本企业蛋鸡苗月度出苗量(约占全国50%)为4364万羽,环比增加1.84%,同比增加9.37%。随着11月份天气转冷,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开始提升,当前市场需求略有好转,预计补栏积极性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鸡苗价格方面,11月鸡苗价格较10月相比有所上涨,当前中国市场蛋鸡苗周度市场价为3.04元/羽,较上月增长0.02元/羽。
淘鸡:11月份市场淘鸡量较10月份略有增加,前期随着鸡蛋和淘汰鸡价格下滑以及养殖盈利收窄,养殖单位淘汰老鸡意向增强,导致前期顺势淘汰适龄老鸡,后续随着蛋价上涨,市场延淘情绪开始,淘鸡量开始下滑,目前淘鸡价在5.8元/斤附近。根据卓创数据显示,11月份前4周全国主产区淘汰鸡出栏量分别1771、1958只、1820万只和1786万只。淘鸡日龄方面,淘鸡日龄减少到了524天附近。随着集中淘汰的结束,近期蛋价开始回升,市场延淘情绪可能会增加,但是考虑到消费情况一般,预计增长幅度不会很大。
3、需求端
11月鸡蛋消费略有好转,但好转有限。随着气温的逐渐转冷,蔬菜的供应相对较少,对鸡蛋的替代需求逐渐增加,但今年猪肉价格变化幅度不大,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0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餐饮业收入为4800亿元,同比增加了17.1%,2023年前10个月餐饮收入累计量为41905亿元,同比增加18.5%。
销量:11月份前期鸡蛋销量情况较好,随着蛋价上涨,末期略有下降,北京市场走货正常,从几个主要的大城市的鸡蛋销量情况也可以看出来11月份鸡蛋的消费情况表现不错。根据卓创数据显示,全国代表销区鸡蛋销量在11月份的周度销量较之前几周有所增加,虽然临近月底销量略有下滑但和往年同期相比仍处于历史同期的中等略偏高位置。
库存:11月份鸡蛋库存量随着需求好转库存天数开始下降,和往年同期相比目前库存水平处于相对偏低的位置。11月份流通环节鸡蛋库存量平均在1.05天左右,生产环节的鸡蛋库存量平均在1.205天。11月份气温继续转冷,鸡蛋容易保存,但需求有所好转,库存天数下降。
4、成本
11月份饲料价格继续下跌,当前豆粕价格下跌明显。11月份玉米价格维持在2700元/吨附近震荡,豆粕价格下跌明显,从4200元/吨下跌至目前4032元/吨附近。对应的综合饲料成本也跌至3100元/吨附近,对应一斤鸡蛋的饲料成本3.4元/斤附近。预计未来玉米价格短时间内继续维持震荡,豆粕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下探。
5、替代品
11月份蔬菜价格偏强,寿光蔬菜价格总指数从11月初的83.57附近涨至目前的104.52附近,涨幅在25.1%左右,目前蔬菜价格较往年同期相比仍处于低位。11月份随着天气的转冷北方地区蔬菜供应减少预计未来蔬菜价格继续上涨,对鸡蛋的替代需求可能继续增强。
11月份猪肉价格继续维持震荡偏弱走势,36城市猪肉平均零售价基本维持在15.6元/公斤附近。在供需偏弱、价格下行的背景下,生猪养殖端亏损仍然严重,但实际上企业淘汰积极性并不高,产能去化速度仍然比较缓慢,短期市场高供应格局无虞。
现货情况
供应端:10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略增(12.07亿只),预计11月继续增加,现货方面当月鸡蛋发货量有所上升,产区走货恢复性改善,部分食品企业参市积极性略有提升,主产区代表市场发货量稳中有增。淘汰鸡方面来看,月初淘汰鸡价格略有下滑但随着需求开始转好淘鸡价格开始回升。利润方面,鸡蛋单斤利润当月上涨,但仍处于历史同期低位。总体来看11月全国鸡蛋供应量基本处于正常,不考虑延淘和集中淘汰的情况下,根据之前的补栏数据可推测出2023年11月、12月、1月、2月在产蛋鸡存栏大致的数量为12.13亿只、12.27亿只、12.4亿只、12.53亿只。
需求端:当月气温逐渐转冷,季节性旺季开始,市场整体需求略有回升,前期蛋价较低,销区市场整体到货量较多,各环节顺势出货,库存消化积极,之后蛋价上涨,终端消化略显乏力,使得下游拿货偏谨慎,销区市场到货量略减,销量较前期略有减少。最近由于天气原因,蔬菜供给量减少使得价格上涨明显,因此对鸡蛋替代需求可能会有所增加。
成本方面:当月玉米价格下跌空间有限,整体处于窄幅波动,豆粕价格重心下移。饲料价格对鸡蛋成本支撑继续减弱。
总体来看,鸡蛋供应未来预计变化较当月相比会略有增长,随着气温转冷鸡蛋保存时间延长,市场整体鸡蛋供应较充足。下游需求量预计未来随着逐渐进入年末开始进入相对旺季,元旦节前补货和春节前各方补货可能会使得需求继续回暖。此外考虑到冬季蔬菜供应的减少大概率使得鸡蛋替代需求增加,鸡蛋价格未来预计略偏强。
现货方面当月虽然需求略有好转,但好转有限,终端环节月末消费改善不明显,最近蛋价随着涨价后的维持稳定,使得各方入市采购心态较为谨慎。12月开始各方即将进入元旦、春节备货期,鸡蛋价格大概率上涨,但成本端的支撑减弱和养殖利润的收窄,预计上涨幅度有限。
期货方面考虑到1月根据数据推算鸡蛋供应端相对充足,需求端随着春节临近,各方开始备货,消费大概率向好,因此预计主力01合约大概率偏强,但考虑到未来饲料成本若无改善对鸡蛋价格继续减弱可能后续上涨幅度有限。
期货情况
单边:基本面方面近期鸡蛋现货价格逐渐开始稳定,考虑到后市利多刺激有限,鸡蛋主力合约可能继续回归震荡趋势,短期向上空间有限,建议先以4200-4400区间震荡趋势对待。
套利:考虑到1月春节前备货计划偏强,预计鸡蛋12月现货价格不及1月价格强势,空12月多1月合约继续持有。(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入市依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