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半江瑟瑟半江红
发布时间:2023-7-21 07:44阅读:121
豆粕:半江瑟瑟半江红
01
摘 要
豆粕上半年的行情先抑后扬,2023年一季度初尽管市场预估疫情放开后豆粕消费向好,且部分油厂担忧到港延迟,豆粕始终横盘未能走出趋势;3~5月南美丰产预期落地,豆粕开启下跌;6月开始在美豆天气爆炒的推升之下,豆粕终于走出颓靡,但反弹势头却始终不如菜粕,弱复苏态势明显。
展望下半年,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原油价格弱稳,全球油料作物产能恢复的大背景之下,豆粕难有大面积的反弹。七八月份天气炒作预期之下,豆粕仍有阶段性的做多契机,但厄尔尼诺充其量只能算是价格阶段性反弹的推手,却难以撑起改变供需大格局的重任。预计未来豆粕三季度在阶段性炒作之下有望走强,若丰产格局落地则四季度或震荡回落。
风险提示:美国大豆主产区天气变化、美联储加息、国内进口到港量情况、生猪价格变化
02
豆粕上半年走势颓靡
回顾豆粕整个上半年走势,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力2309合约一季度初至三月上旬市场还在反应上一季度南美减产的余温,此期间USDA一直在下调2022/23年度阿根廷产量预期,从4950万吨一直下调至3300万吨,加上当时国内春节期间油厂开机率下滑,国内库存不高,因此豆粕主力合约在3800~3950元/吨横盘震荡。3月USDA的月度供需出台后,由于巴西的产量足够覆盖阿根廷减产的量,加上此前阿根廷减产已经被市场充分交易,美豆已是强弩之末,叠加当时宏观方面当时美国硅谷银行、瑞信信贷等金融机构频繁暴雷,以及原油持续下跌,情绪恐慌引发市场对美豆市场抛售,因此国内豆粕未能独善其身,开始跟随美豆步入下行态势。3月末的季度库存报告数据无亮点,显示美国新季大豆种植面积与上一季持平,之后豆粕就继续跟随美豆下跌至4月下旬的3300元/吨整数关口,一个半月价格回落了13.74%。
4月下旬至5月上旬豆粕走出一小波反弹,第一是劳动节小长假备货提振,第二是华北港口停机检修,叠加当时许多饲料厂认为后面大豆供给充裕,只采购了一周左右的用量。结果本来库存就不多的双粕五一还遇到了南美大豆到港延迟,基差报价居高不下。5月末6月初开始,各大油厂开机率逐渐恢复,供应压力重新到来,但此时美国天气炒作却给行情添了一把“火”,修复了二季度的跌势。但端午过后天气炒作暂歇,价格再次进入震荡区间。
图1:豆粕主力2309合约上半年价格走势 |
数据来源:USDA、徽商期货研究所
尽管国内外的豆菜粕在上半年的农产品之中表现并不亮眼,甚至可以说是农产品板块的“拖油瓶”,但不可不承认的是,上半年关于油粕的风波未断。2023年的上半年,国内外主要农产品涨幅前三为原糖、郑糖和棉花三大软商品,下跌前三名分别为郑油、连粕和连豆油。虽说上半年国内外农产品整体表现一般,油脂油料板块很不幸的成为了下跌的“重灾区”,连豆粕下跌17.3%,CBOT豆粕下跌14.5%,不过菜粕在半年度最后阶段冲刺成功,由下跌榜“逆风翻盘”进入到上涨榜,上半年上涨了8.64%。
究其原因,除了2022陈季巴西丰产远覆盖了阿根廷减产部分,以至于全球大豆产量从供需紧平衡转向宽松,同时2023年是拉尼娜向厄尔尼诺的转换年,新季大豆增产预期以及国内即将大量到港的大豆,均为双粕带去了不小的压力。
图2:国内外油脂油料等农产品1~6月涨跌一览(%) |
数据来源:徽商期货研究所 |
03
北美新季作物生长情况为市场焦点
6月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全球大豆陈季产量方面,南美方面,巴西旧作产量上调至1.56亿吨,新作产量未调整;阿根廷旧作产量下调至2500万吨,新作产量未调整,但上调了期末库存,因此2023/24年度全球大豆期初库存和期末库存也同步上调,数据中性偏空。
本次报告中,美国2022/23年度旧作出口由20.15亿蒲式耳下调至20亿蒲式耳,结转库存由2.15亿蒲式耳上调至2.3亿蒲式耳。2023/24年度新作方面,除了期初库存上调至2.3亿蒲式耳以外,其他数据均未作调整,导致结转库存上升0.15亿蒲式耳至3.5亿蒲式耳。新作库消比为7.93%,供需结构更加宽松,本次报告中美豆的数据比较平淡。不过鉴于目前美国大豆的52蒲式耳/英亩的单产,给市场后续天气炒作下调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表1:USDA6月月度供需报告全球新季部分(百万吨)
数据来源:USDA、徽商期货研究所
在美国农业部6月30日发布美国种植面积报告和季度库存报告之前,分析师平均预计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8767.3万英亩,略高于3月31日美国农业部预测的8750.5万英亩;分析师平均预期6月1日美国大豆库存为8.12亿蒲式耳,较上年同期下降16.1%。若一旦兑现,则有望支撑美豆主力重新回到1300美分/蒲式耳之上。
04
天气炒作渐成“燎原”之势
(一)三季度厄尔尼诺天气或为最大不确定
从当前全球7家气象机构对2023年5月份太平洋中东部NINO3.4海域水温预测来看,均值已在0.5℃之上,预示着此轮拉尼娜事件在3月份结束后,经历了4~5月份的中性天气模式过渡,或于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开启厄尔尼诺天气模式。据NOAA最新周报预测数据显示厄尔尼诺形成概率:6~8月的概率从此前的80%~90%升至90%~95%,9月概率更是高达95%以上了。
图3: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 (℃) | 图4:太平洋海温异常概率(%) |
数据来源:NOAA、徽商期货研究所 |
从目前的ENSO指数来看,2023年2月中旬已经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升至0℃附近,到了3月上旬已经升至0.5℃附近,4月下旬最高达到了1.2℃,到了5月末依然在0.9℃附近。一般来说,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只要在0.5℃之上连续五个月就意味着厄尔尼诺形成,那就意味着只要目前状态持续五个月至8月,则宣告厄尔尼诺正式形成,而在此期间对北美天气可能会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厄尔尼诺会给北半球带来高温降水,有利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生长,但强厄尔尼诺也会形成涝灾导致作物减产。
(二)优良率下滑意味着单产受到影响
USDA在每周作物生长报告中公布称,截至2023年6月25日当周,美国大豆优良率为51%,前一周为54%,上年同期为65%;截至6月25日当周,美国大豆出苗率为96%,去年同期90%,五年均值89%。大豆优良率创下1988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因此前遭受了历史性的干旱,但出苗率尚可。尽管厄尔尼诺年从历史上来看大概率为高温多雨的丰产年,但今年整个六月天气偏干旱还是给处于出苗至三真叶期的大豆生长带来了一些担忧。
图5:美国大豆出芽率(%) | 图6: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 |
数据来源:NOAA、徽商期货研究所 |
从2015~2023年这九年中5月份的降雨量来看,美国大豆主产区的五个州日均降雨量最多的年份为2017年和2019年,日均降雨量最少的年份为2020年和2021年。降雨量最多的两个年份都是厄尔尼诺年的次年,降雨量最少的两个年份都是拉尼娜年。从中不难发现,降水量多的两个年份美豆单产并不高,尤其是2019年的降雨过多,加上当年积温过低,因此当年的大豆播种速度很慢,单产也是近九年的最低。而降水量最少的两个年份,单产却并不低,因这两年积温尚可。因此,2023年5月的降雨量虽然不高,但后面雨水和积温能够大量补给,优良率有转好可能。
从最近九年5月份大豆主产州的土壤湿度平均值来看,2018和2021年的土壤湿度最高,2016和2017最低。单产来看,土壤含水量高的年度单产均不低,含水量低的年度单产却有了实在的减少(2016年例外)可看出土壤含水量适中为最好。
图7:美豆单产与五大主产州降雨量(5月)对比(左蒲式耳/英亩,右mm) | 图8:美豆单产与主产州土壤湿度(5月)对比(左蒲式耳/英亩,右%) |
数据来源:NOAA、徽商期货研究所 |
从未来一个月美国大豆主产区的温度和降水预测来看,中西部温度此前偏高的状况得到缓解,且降雨相当充沛,一改此前的干旱,而目前大豆处于出苗期,降水缓解此前的干旱,因此天气炒作暂时告一段落。需继续关注后续天气变化。
图9:美国未来一个月主产区温度情况 | 图10:美国未来一个月主产区降水情况 |
数据来源:NOAA、徽商期货研究所 |
05
大豆菜籽到港压力依旧
(一)大豆三季度到港量依然庞大
海关数据,2023年1-5月进口大豆累计进口总量为4230.60万吨,较上年同期累计进口总量的3804.60万吨增加了11.20%。其中自美国进口1918.52万吨,同比增加14.32%;自巴西进口2014.83万吨,同比减少1.57%;自阿根廷进口142.9万吨,同比增加10.66倍;自加拿大进口92.22万吨,同比增加2.9倍;自俄罗斯进口48.45万吨,同比增加92.25%。从进口国别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前五个月我国自美国进口增加而自巴西来源减少,但后期巴西到港将逐渐增多。
根据中国粮油商务网跟踪统计的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6月大豆进口量为1100万吨,7月为825万吨,8月为810万吨。国内5月到港量已经很大,6月还在千万吨之上等于供给压力很大,不过近期北美天气炒作冲淡了部分到港压力。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国内油厂开机率已经逐步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压榨量持续攀升,因此下游压力可见一般。
图11:我国大豆进口月度 (万吨) | 图12:国内大豆油厂开机率(%) |
数据来源:徽商期货研究所 |
(二)菜籽进口到港三季度或迎来峰值
全球菜籽的的主产国中,欧盟、加拿大、中国鼎足而三,产量之和占据了全球62%,印度,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紧随其后,但由于欧盟和中国产不足需尚需进口,因此从全球出口角度来看却是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为主。2022/23年度全球菜籽供需紧蹙局面已然大幅缓解,据USDA报告数据显示,2022/23年度全球菜籽产量较上一年度大增17.68%至8813万吨,主产地欧盟、加拿大和印度产量分别同比增加12.35%、38.16%和3.6%至1953.6万吨、1900万吨和1110万吨,中国增产5.55%。USDA数据显示,全球2023/24年度新季菜籽产量虽同比略减少,但全球主产国依然呈现增长态势,只不过增幅略有缩减。
国内前五个月菜籽进口同比大增,海关数据显示我国1~5月菜籽进口总量为294.94万吨,同比增加4.05倍,其中自加拿大进口总量276.82万吨,同比增加3.74倍,占我国总进口量的93.86%;自俄罗斯进口14.13万吨,同比增加15.5倍。进口大幅增加一是因供需偏充裕,二是进口成本下降。
三季度我国即将迎来菜籽进口高峰期,但港口工厂产量有限,且三季度均为水产需求旺季,因此菜粕供应不会快速缓解,市场将维持较强的挺价心理。
图13:我国菜籽进口量年度 (万吨) | 图14:国内油菜籽库存年度(万吨) |
数据来源:徽商期货研究所 |
(三)豆菜粕库存抬头但仍处于历史偏低位置
截止6月25日当周,国内豆粕商业库存为60.37万吨,环比年初的59.13万吨增加2.1%,同比去年同期的87.09万吨减少30.68%;菜粕目前库存为2万吨,环比年初的2.6万吨减少23.1%,同比去年同期的5.4万吨减少62.96%。
豆粕库存近一个月反弹明显,因油厂开机率目前很高,菜粕库存也开始拐头向上,但即便双粕库存开始抬头,目前依然是历史同期偏低位置,无累库迹象,支撑基差走稳。不过由于目前豆菜粕价差基本回归至正常区间,菜粕价格性价比已经差于豆粕,市场对菜粕只剩下水产方面的刚需,因此菜粕替代豆粕空间有限。
图15:豆粕港口库存(万吨) | 图16:菜粕商业库存(吨) |
数据来源:中国粮油商务网、徽商期货研究所 |
目前豆菜粕9月价差目前为456元/吨,基本回到正常的价差范畴,若后期美国天气炒作再度来袭,豆粕涨势有望高于菜粕,且从历史价差来看,三季度大概率为震荡偏强走势,因此可逢二者价差低位买豆粕卖菜粕套利;豆菜粕1月价差目前为711元/吨,主要因四季度为水产消费淡季,因此豆菜粕价差偏大也属于市场预期之内,二者1月价差能否回归至500之内还要看菜粕下游消费恢复情况,可暂时观望。
图17:豆粕-菜粕2309价差(元/吨) | 图18:豆粕-菜粕2401价差(元/吨) |
数据来源:徽商期货研究所 |
06
生猪消费差于预期难支撑豆粕
据样本企业数据测算,2023年5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664万吨,环比增长3.1%,同比增长10.5%。主要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出厂价格环比以降为主。饲料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为34.4%,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12.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端午节过后,备货拉动炒作不再,且价格上涨过后,终端接受度不高,消费难以支撑猪价持续上涨,猪价震荡窄幅回调。由于阶段性市场缺乏明显的利好,而消费需求不足,屠宰量大幅下降,猪价仍将以波动下跌为主,此轮猪价下跌仍未触底。不过随着集团化猪企出栏计划逐步完成,官方或将重启猪肉收储,市场看涨情绪升温,猪价或将触底回升的走势。7月学生即将放暑假,集体性消费需求回落,猪价反弹支撑有限,后市关注升学宴、暑假旅游消费,以及官方收储动态。
图19:白条肉平均出厂价(元/公斤) | 图20:猪粮比价 |
数据来源:徽商期货研究所 |
07
总结及策略
豆粕上半年的行情先抑后扬,2023年一季度初尽管市场预估疫情放开后豆粕消费向好,且部分油厂担忧到港延迟,豆粕始终横盘未能走出趋势;3~5月南美丰产预期落地,豆粕开启下跌;6月开始在美豆天气爆炒的推升之下,豆粕终于走出颓靡,但反弹势头却始终不如菜粕,弱复苏态势明显。
展望下半年,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原油价格弱稳,全球油料作物产能恢复的大背景之下,豆粕难有大面积的反弹。七八月份天气炒作预期之下,豆粕仍有阶段性的做多契机,但厄尔尼诺充其量只能算是价格阶段性反弹的推手,却难以撑起改变供需大格局的重任。预计未来豆粕三季度在阶段性炒作之下有望走强,若丰产格局落地则四季度或震荡回落。
图21:美豆月度涨跌概率及上涨次数(左%,右次数) | 图22:连豆粕月度涨跌概率及上涨次数(左%,右次数) |
数据来源:徽商期货研究所 |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