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管涛:美联储激进加息暴露体系缺陷,人民币国际化有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3-3-2 08:49阅读:84
从去年3月开始,美联储为遏制美国国内的高通胀连续8次加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累计提升450个基点。美联储加息何时休?其紧缩政策将对2023年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
在这一轮美国加息周期中,全球主要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普遍下跌,人民币是全球范围内较为稳定的货币之一。2023年人民币汇率会怎么走?其涨跌将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今年,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做客观察者网“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访谈,带来深度解读。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是观察者网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在两会前夕联合推出的重磅访谈节目,邀请十余位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数字经济、稳投资、促消费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国经济,敬请关注。
观察者网: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2023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对货币政策的描述也由去年的“灵活适度”变为了“精准有力”。什么是“精准”?怎么算“有力”?我们的很多观众和读者可能不是太了解,首先请您给大家解读一下,货币政策的“精准有力”意味着什么?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
管涛:近年来,我们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一直没变。财政政策叫“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叫“稳健的货币政策”。但202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提法,要比2020年底的时候更加积极。2020年的提法是政策上“不急转弯”,而2022年底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具体到货币政策,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描述,也从去年的“灵活适度”改成了“精准有力”。“精准有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总量要够,投向要准。总量工具有数量和价格工具,通常大家所熟知的降准、降息属于数量工具,去年都用了。另外,一些公开市场操作,比如7天期逆回购,也是市场流动性调节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属于总量工具。
“总量要够”就是要保证广义货币供应和社融的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到“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但在2022年底时就没再提了,这意味着对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可能还有更大的容忍度。
“投向要准”意味着我们要更多地用一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2022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讲话中提到,中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长期性工具,一类是阶段性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是长期性工具,目前余额是2.5万亿元。近年来,我们创设了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工具,这些都是阶段性工具,目前余额约3万亿元。
阶段性工具到期以后是要自然退出的。2023年年初,央行延长了三项阶段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期限: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这些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还会进行调整。
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好处是专款专用、定向支持、精准滴灌,它能够发挥总量工具不能发挥的作用。比如说2022年第四季度推出的设备更新改造的工具,这一工具一大重要作用是给设备更新改造的企业贴息,降低其融资成本,这是通过降准和降息都难以直接达到的效果。在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下,这提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从今年1月份的金融数据来看,我们实际上实现了预期中的“开门红”。其中广义货币(M2)增长是12.6%,这是2016年5月以来的高点;人民币贷款增速也比去年年底有所上升;社融也达到9%以上的增长。按照央行的说法,总体上我们的货币政策,在基准的情形下对经济支持力度要不低于去年。
观察者网:从去年3月开始,美联储为遏制美国国内的高通胀连续8次加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累计提升450个基点。您觉得今年美联储何时会暂停加息?
管涛:在去年11月份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已经对外宣布完成第一阶段加息有多快的问题,后面进入加息的终点利率有多高,以及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持续时间有多长。但是市场在抢跑,普遍认为美联储马上要结束加息,甚至在2023年底有可能会转为降息。
然而,我们看到,今年1月份美国的通胀数据、零售数据、劳动力环比均出现了反弹,劳动力市场依旧紧张,销售也是超预期的强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又开始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立场重新定价。
我们预测,如果是每次2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美联储大概还会加息两三次,如果是重新恢复每次加50个基点,可能就只有一两次了。我认为,大概率会是每次加25个基点,因为美联储一再表示,要评估货币政策累积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经济金融的反应,如果加息太快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非预想中的结果。
观察者网:您之前曾经提到,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有四个阶段,您觉得2023年将会进入到哪个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管涛:去年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联储的紧缩政策。2022年年初,我参考201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经验,提出美联储紧缩对中国的影响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刚开始影响不大,后面就没有影响了。
我认为,本轮美联储紧缩演绎会呈现“四种场景/阶段”:第一阶段是美联储温和有序的紧缩,中国外资流入放缓,人民币延续强势但升值放缓;第二阶段是美联储激进加息和缩表,导致中国阶段性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第三阶段是美联储紧缩力度超预期,引发资产泡沫破灭、美国经济衰退,中国将难以独善其身,人民币汇率承压;第四阶段是美联储重回宽松,如果中国能继续保持经济复苏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就可能重现资本回流,人民币汇率重新走强。
去年4月我提出,有可能中国已平稳度过了美联储紧缩的第一阶段,即美联储缩减购债,中美利差收敛,中国外资流入减缓,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只是升值放慢。但是随着美联储3月份启动加息,而且开始酝酿缩表将加剧美国经济金融动荡,叠加其他因素影响,中国将出现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进入有涨有跌、双向波动的第二阶段。
同年4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6.4,然后一路震荡下行,到11月初时跌到了7.3附近。所以我认为去年人民币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站在第二个阶段,未来我们有可能进入第三、第四阶段。
2022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以金融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金融冲击为主,今年除了金融冲击以外,还有可能因为美联储紧缩带来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减弱。金融加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会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当地时间2023年2月7日,美国纽约,交易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内工作。当日,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表示美国通胀已开始缓和后股市大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265.67点,涨幅0.78%。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