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开市点评-延续恐慌行情,静待政策指引
发布时间:2023-1-31 13:59阅读:178
行情回顾
2022年10月中旬,全国商品猪价格超涨触发宏观调控,有效地消除了生猪价格泡沫。2022年11月28日,新冠疫情政策优化导致市场消费恐慌性预期。此后,疫病扩散导致市场消费萎靡得到验证,暖冬气候缩短腌腊需求,二次育肥导致供应异常增加。至2023年1月,商品猪出栏均重数据下滑明显验证市场观点:出栏量和消费量双增的结果下,标肥价差持续扩大,二次育肥去化效果明显,部分养殖产业降低商品猪出栏体重计划。
春节前一周以及春节期间,餐饮消费和节前备货数据亮眼,商品猪价格小幅回升。节假日期间,大型屠宰企业与养殖企业部分停工,从侧面支撑猪价。农历初六,返工潮开启,餐饮消费增长短期停滞。农历初七,屠宰企业、养殖企业全面复工,市场延续节前行情,生猪价格偏弱运行。
行情展望
一、供应:恐慌性减产驱动产能突增,产能周期静待兑现
1、从产能周期角度推演,2022年3至4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最低,当期生猪养殖端处于深度亏损中,除仔猪价格抬升验证养殖集团逆势增产外,全行业亏损下的生猪养殖业补栏意愿偏弱。综合来看,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2023年2-3月商品猪出栏数量理论上处于阶段性低位。
2、节前库存水平较高,需要较长时间消化。从二次育肥的体量和增重来看,供给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8%左右,而春节前新冠疫情持续扩散促使消费缩减,社会活体猪库存去化相对缓慢,春节后仍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化。
3、从肥猪转母猪到淘汰母猪推演,2022年6-7月能繁母猪大规模补栏来自于三元肥猪转母猪,按转化周期来计算,半个月左右的发情期到配种,将近80万头的三元母猪增加量,4个月妊娠期,在产业深度亏损的2023年1月份,低效母猪淘汰大概率将流向市场。2、节前库存水平较高,需要较长时间消化。从二次育肥的体量和增重来看,供给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8%左右,而春节前新冠疫情持续扩散促使消费缩减,社会活体猪库存去化相对缓慢,春节后仍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化。
4、深度亏损以及冬季疫病传播增加了拔牙概率,长江以北地区零星疫病爆发迫使品质较差的商品猪提前流入市场。
结合以上四点,市场短期内仍有较大的因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跌的风险,在无外力介入前,中长期市场难以改变。
二、消费:恢复、停滞、预期
1、恢复:春节期间,在屠宰企业和养殖企业部分停工的状态下,生猪市场小幅回暖。据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商品消费同比增长10%,较2019年同期的复合增速为13.1%。其中,粮油食品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果品蔬菜、肉禽蛋奶、酒水饮料分别同比增长39%、28.6%、18.7%。
2、停滞:节后屠宰企业和养殖企业恢复开工,消费市场因春运回潮影响而短期停滞。春节期间,低线城市、劳动大省消费增长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增长,这是由于春节回乡潮造成的,同理在返工未广泛实施前,消费增长将短期内出现停滞。
3、预期:当下一些线下消费较疫情前仍偏低,春运旅客发送、假期旅游收入、连锁酒店收入,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53%、73%、80%。参考海外经济体的经验,疫情政策优化后,消费复苏需要经历大概一个季度的时间。我国目前还处于疫情达峰回落后的消费恢复期,伴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未来消费改善仍有“后劲”。
三、宏观调控:适度增加商业库存,二级警戒线触发收储预期
随着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而玉米价格、豆粕价格持续上涨,截至2023年1月29日,全国猪粮比价下降至4.29-5.69区间,部分地区已触发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二级警戒线。1月上旬,发改委因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呼吁屠宰企业适度增加社会库存。若生猪市场延续偏弱行情,近期发改委有望通过收储带动商业库存适度增加从而稳定生猪价格。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投资又怕高风险?中信证券盘点下半年“稳稳的幸福”板块
2025-09-15 15:02
-
iPhone17 为何“挤爆牙膏” ,仍然难破增长困局?
2025-09-15 15:02
-
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和波浪类等技术分析,都是什么意思?
2025-09-15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