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产业链分化加剧:玻璃崩跌纯碱韧性犹存
发布时间:2023-2-1 09:47阅读:127
新一轮分化又来了?纯碱走强、玻璃崩跌:
众所周知,纯碱是玻璃最主要的原材料。通常情况下,1吨玻璃需要0.2吨的纯碱,而在玻璃成本中该材料的占比约20%-30%。由于两者关系紧密,市场早前一度也非常流行双品种对锁套利的玩法。
同花顺期货交流群已开通,群里有大神聊股票和商品,点击加入>>
两者同向而行的格局在近期再度出现了转变。节后三个工作日内,纯碱录得0.73%的涨幅,而玻璃却累跌近7%。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了品种的分化?后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春节假期大幅累库:玻璃点火后产量无法调整
事实上,产业链的特性差异是导致本轮玻璃、纯碱分化的直接原因。
玻璃的特色在于生产线难以停车。通常情况下,玻璃生产线点火之后,使用周期大多为5―8年,有的甚至长达10年,在生产过程中无检修性停产,只能热修,一旦停产,玻璃生产线几近报废,而玻璃每条生产线冷修或重建费用达到数千万元至数亿元。
这一特性注定,它很难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产量调整。
无法降低产能的直接影响是:春节假期终端普遍停工,需求骤降,而企业库存却节节攀升。据数据统计,截至1月28日,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7612.2万重箱,周环比增18.34%,同比增113.96%;折库存天数34.2天,环比增5.3天。
从市场了解到,春节前深加工企业多在12月底到1月上旬已提早停工放假,1月中旬,生产企业陆续放假,逐渐停止发货,市场交投逐渐停滞。春节假期,业者放假休市,生产企业多停止发货或仅少量发货,整体厂库库存增加明显。
业内人士指出,按以往惯例,正月十五后终端开工情况会陆续增加,届时备货和采购需求都会明显得到提振。基于未来的“强预期”,玻璃当下的“弱现实”格局将得到缓解。
纯碱库存持续低位:
与玻璃无法停火的生产线相对应的,却是库存持续回落的纯碱。
众所周知,纯碱极易吸潮,结块,发黄变质,并能从潮湿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而成碳酸氢钠。所以如果不是在能调控干湿度的专库里,是不适合长期存放的。在天气相对潮湿的时候,为了减少贮藏成本,纯碱生产企业的库存周期通常只会维持1周甚至更短。纯碱中的重碱更是大多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运输至玻璃企业,即便是经销商也大多为中介型销售,社会库存量较低。
春节期间,碱企开工情况有明显回落,本就处于低位的库存情况可谓雪上加霜。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假期糟糕的货运状况还给多头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中信期货:玻璃格局偏弱、纯碱韧性犹存
在最新的研报中,中信提到:玻璃需求端,深加工订单较弱且下游放假,真实需求难以有实质性好转,下游贸易商深加工库存水平正常,补库驱动暂缓。供应端,部分厂家面临亏损,但预期好转下产线冷修放缓,复产计划提上日程,供应压力仍然巨大。库存春节期间下游放假,库存环比增加1180万重量箱。当前视角下,库存压力较大,年后需求不及预期概率较大,整体低位震荡为主。中长期来看地产边际放松,预期好转叠加年底高库存冷修预期强,整体远月逐步修复。
而纯碱角度看,现实基本面偏强,轻碱下游节后逐步复工,需求仍然较为稳定,基本面或持续偏紧,盘面高位震荡。中长期来看天然碱投产前供需将持续偏紧,天然碱投产后供需逐步宽松。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