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周期延续,需求暗流涌动,聚烯烃价格筑底反弹
发布时间:2023-1-10 08:38阅读:103
报告摘要:
2022年国内供应持续增长;2023年供应压力依旧压制聚烯烃价格高度
2022年聚烯烃装置由于经济性原因导致的上游装置停车降负,以及国内价格长期处于全球洼地导致进口量的减少,对国内的投产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对于2023年,国内PE与PP的产能增速分别在11%和31.5%的高位,产能的高速扩张将制约聚烯烃价格的高度。
2022年中国聚烯烃净进口仍处于负增长区间;2023年PE进口压力逐渐回归,PP进出口难以放量
2022年预计中国PE和PP的净进口增速分别在-8.8%和-6.7%。2023年,在全球物流矛盾缓和,叠加北美地区新增产能的释放,PE进口压力将逐渐回归。而对于PP来说,国内巨量装置的投产使得我国价格处于全球洼地,进口窗口难以打开;同时东南亚地区新装置的释放将导致其减少对我国出口的依赖。
2022年需求内忧外患;2023年海外需求继续减弱,国内刚需拉动有限,关注国内非常规类需求
对于海外需求,美国加息之路海外经济衰退压力大,需求承压下行,出口对于国内聚烯烃需求的拉动继续走弱。从国内宏观角度来说,防疫政策的调整导致居民短期出现出行、消费的降低,中长期将逐渐恢复正常;但聚烯烃常规类需求增长有限,聚烯烃需求增长的动能将聚焦在国内非常规类需求上。
2022年上游利润持续亏损;2023年上游利润继续承压,亏损成为常态化,边际产能逐渐淘汰
对于2023年,在海内外同步扩能的背景下,聚烯烃上游利润将继续承压,亏损成为常态化,油化工装置对于聚烯烃的成本支撑减弱,PDH利润随着新装置的大量投产,盈利性难以得到保障;沿海MTO装置将作为边际产能逐渐被淘汰。
投资参考:
在国内高扩能的背景下,价格将受到持续的压制。从节奏上来看,上半年由于防疫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消费回落,同时欧美经济衰退叠加国内产能高速投放,上半年聚烯烃价格难有起色。
进入下半年,我国需求逐渐复苏并好转的情况下,PE下半年存在国内装置投放空窗期,但进口方面在北美地区的冲击下,价格难以大幅上涨,因此可以关注LL5-9反套机会。对于PP来说,下半年投产压力依旧较大,下半年可以关注在2309合约或2401合约上做多L-P价差机会。
风险提示:
新产能投产不及预期导致供应增速不及预期;病毒变异导致感染人数反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2022回顾
1.2022年聚烯烃整体价格重心下移,上半年冲高回落,下半年震荡寻底
2022年上半年聚烯烃价格重心保持在高位;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带动石脑油、丙烷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聚烯烃成本上移导致聚烯烃价格重心上移;与此同时,一季度聚烯烃新产能投放密集,叠加冬奥会以及两会对需求端的压制,导致聚烯烃供需矛盾恶化,上游企业以及贸易商库存不断累积。在这种情况下,除去煤化工,聚烯烃各个工艺路线利润不断被压缩,导致上游装置大范围的停车降负。
下半年聚烯烃价格逐渐回落;各地疫情频发,导致需求走弱,出现旺季不旺现象;与此同时,美联储频繁加息,海外经济衰退明显,需求下滑明显,海外聚烯烃对华报价以及成交增多,下半年进口压力增加。在自身需求弱势叠加供应的双重夹击下,聚烯烃价格继续走低;但基差在下半年保持高位,侧面反映出下半年库存一直处于去化状态。
2.俄乌冲突下,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走高,聚烯烃成本大幅上移,聚烯烃盘面重心抬升
从季节性角度出发,上半年一般属于聚烯烃需求的淡季,但2022年突发的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走高,同时带动石脑油、丙烷等原料价格的抬升,从而导致聚烯烃生产成本大幅上移,盘面价格跟随上涨。
3.高成本导致利润亏损,从而带来巨量的上游装置停车降负,抵消部分新装置投产带来的压力
虽然聚烯烃的原料来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石脑油路线仍是占比50%以上的主流生产工艺,油价对于聚烯烃的成本端影响依然举足轻重。2022年,国际原油的单行上行、供应端产能过剩叠加国内外需求的平淡使得聚烯烃生产企业的利润亏损严重,尤其是油化工、PDH以及沿海MTO装置。利润持续的亏损导致不同工艺路线装置检修损失量增加,可以看到,3-9月份检修损失量一直处于季节性高位,部分抵消了新装置投产带来的供应压力。
从检修的装置类型来看,上半年检修集中在油化工,下半年的话,MTO以及PDH装置检修量开始增多,由于国家对于煤价的调控叠加煤化工大多采用自有煤,成本相对较低,煤化工全年运行则较为稳定。
4.因经济性原因,2022年新装置投产不及预期,增量集中在上半年
2022年,中国受疫情以及利润的影响,新装置投产推迟较多,原计划年底投产的装置大多数推迟到2023年年初。国内PE新增产能仅有4套装置合计185万吨,总体上有所减少,产能增速仅在6.86%,从结构上看,PE新增产能主要以低压为主。从投产时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仅有连云港石化二期一套装置。
2022年国内PP新增产能250万吨,产能增速为7.77%;从原材料类型来看,PP新投产装置仍集中在油化工,PDH、外采丙烯以及MTO装置各一套。煤化工连续两年均无新增产能。
可以看出,由于利润的持续亏损,2022年聚烯烃生产企业装置投产远不及预期,供应增量的放缓抵消了部分需求的减弱。
5.国内需求:上半年上海及周边地区受疫情扰动,市场预期需求后置;下半年预期被证伪,需求的弱势导致旺季不“旺”
2022年国内需求保持在低增速,PE和PP的表需增速分别为2.7%和5.1%,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疫情爆发,封控措施冲击了经济活动,导致出现了需求后置的预期。但进入下半年,地产风险进一步恶化以及疫情四处开花,需求后置的预期被证伪。从宏观角度出发,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材家居销售额同比都出现大幅下滑;与聚烯烃相关的家电、汽车销量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6.海外需求:海外经济回落,需求下滑,我国聚烯烃以及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减少
除去国内需求的弱势,外需同样不乐观,2022年因俄乌冲突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海外持续面临高通胀问题。进入下半年,美联储频繁加息,导致海外经济下行,同时美国自身需求也出现下滑。可以看出,聚烯烃以及其塑料制品在2022年出现了下滑,同时与聚烯烃相关的家电出口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
7.海外需求的弱势导致北美以及俄罗斯等地区低价货出口到我国,聚烯烃下半年进口受到冲击
2022年聚烯烃的进口依赖度出现了下滑。国内疫情的持续,导致上半年内弱外强,上半年基本上处于倒挂的状态,进口量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下半年随着海外需求的回落,大量来自北美以及俄罗斯的低价货冲击国内市场,导致下半年进口量环比增加。
8.配合着聚烯烃库存的持续去化,下半年盘面贴水现货
自从3月份疫情以来,聚烯烃产业链的整体库存开始去化,上游以及下游原材料库存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上下游的低库存是主动去库的结果。从基差以及库存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上半年高库存的情况下现货一直贴水盘面,而进入下半年,现实端主动减产导致现实矛盾不大,而预期较为悲观,因此基差结构较为强势。
2023展望
1.国内新产能继续释放,供应量的增加始终会压制聚烯烃价格高度
展望2023年,聚烯烃仍处于产能投放周期,新装置投放量较大。
对于PE,国内确定性较高的新增产能约为365万吨,从结构上来看,新增产能仍以低压为主,假设全密度装置对低压产能的贡献仅为20%,2023年国内低压产能增速将达到12.5%;对于线性,2023年新增全密度装置产能在210万吨,预期明年线性排产比例将维持在较高的位置;而高压由于暂时没有新增产能,其国内产量的增量有限,预计价格将保持强势。从时间上来看,PE新投产装置集中在一季度和四季度,L2305合约上的投产压力较大,而对于L2309合约,将迎来投产的空窗期。
对于PP,在油化工以及PDH的带领下,2023年国内PP将迎来近几年最大的扩能浪潮。从投产的时间节奏上来看,PP2305合约上的供应压力将明显增加。虽然下半年较多的装置投产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扩能的压力始终压制PP价格弹性。
2.海外投产压力同样较大,关注北美地区带来的PE进口增量
2023年海外PE投产有所放缓,但部分装置在2022年底投产,实际的影响将体现在2023年。
2023年,海外PE新装置集中在美国,俄罗斯,伊朗以及东南亚地区,若是这些装置顺利投产,那么在
这些地区的新增产量很有可能流向中国。原因有两点,第一在于宏观方面的变化,中国在防疫政策的调整下,经济逐渐向好,而欧美地区加息的脚步仍未停止,经济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这种经济下需求会进一步下滑,欧美地区会通过出口来消化国内供应压力;第二点,自从11月份开始,我国PE的进口窗口打开,且随着海外需求的走弱、运费指数的下滑,海外地区向中国的报盘明显提升,尤其是来自北美地区的PE货源。
为什么要警惕北美地区PE的增加呢,因为美国PE产能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贸易流向逐渐发生转变。一开始,美国新增产能逐渐增加,库存压力增大,低价货首先冲击南美以及欧洲市场;随后,美国低价货挤占中东以及俄罗斯的欧洲市场份额,导致其贸易流向逐渐发生转变;对于我国,美国低价货可能直接冲击国内市场;除此之外,被挤占的中东、俄罗斯货将逐渐寻求其它出路,涌入中国以及东南亚市场,带来PE的进口增量。
3.2023年中国PP进出口量难有起色
2023年海外PP新增产能在265万吨左右,产能增速同样放缓,且装置存在推迟投产的可能。
2023年海外PP新装置集中在美国以及东南亚地区。
从中国的出口目的地来看,主要集中在南亚以及东南亚,欧洲等比较发达地区对于我国PP的认可度较低。对于2023年,中国PP的出口难以放量。原因在于,第一,欧美地区经济走弱,需求放缓,东南亚等地区承接的出口订单将继续缩减,从而导致东南亚地区减少从我国的进口量;第二,可以看到海外新增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这些新增产能将很好的弥补当地的供应缺口,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也就是说,我国对其出口量难以大幅增加。但同时,中国国内产能的释放同样会导致我国生产商家寻找出口的机会来缓解国内供应压力。
而进口方面来看,2023年上半年在海外需求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进口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随着国内产能的兑现,产能过剩的压力导致国内价格处于全球洼地,进口窗口难以持续打开的情况下,进口难以大幅增加。
4.欧美通胀压力持续高升,同时PMI指数处于荣枯线附近,欧美地区经济衰退压力逐步增加,海外需求保持弱势,我国对其出口体量将继续下滑
从欧美核心CPI指数来看,虽然美国已经出现拐点,但距离通胀回归2%还有一段距离,同时美联储也表态要持续加息,因此2023年美国经济体衰退压力或将继续增加,海外需求走弱是大概率事件。再去看欧洲方面,除了考虑加息带来的影响,能源危机以及俄乌冲突等因素使得欧洲通胀压力更大。2023年,欧美需求整体走弱,中国聚烯烃以及相关制品的出口将继续承压。
5.近两年国内聚烯烃终端消费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配合着防疫政策的调整,2023年聚烯烃国内需求将有一个探底回升的过程
对于国内需求,聚烯烃的下游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较长的周期来看,聚烯烃表需以及塑料制品增速与我国GDP增速高度相关。
2023年,宏观层面主要受到中国防疫政策、地产政策调整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防疫政策基本呈现完全放开的状态,但放开的前三个月大概率会导致感染人数的增加,居民由被动居家转为主动居家,消费能力出现下滑。随后随着居民恐慌情绪的消失以及感染人数的下降,明年二季度开始需求逐渐恢复,但消费全面恢复可能会在2023年下半年体现或者更长的周期。
6.聚烯烃终端消费广泛,日常用品占比高,刚需拉动有限,2023年关注非常规类需求带来的增量
从聚烯烃下游主要应用领域来看,日常用品以及日常消费占据标品的大部分,尤其是薄膜类领域,占到了聚烯烃需求的50%以上,与之相关的食品、快递包装等多为非耐用品。从过往数据来看,日常消费用的常规类需求难以对价格形成刺激。
综上所述,对于内需来说,2023上半年需求会发生短暂的回落,同时刚需依旧保持一定的韧性;而下半年关注非常规类需求的发力。外需方面,通胀始终压制欧美需求,导致我国出口压力较大。参考到聚烯烃表需与GDP的相关性,以及市场对于我国明年GDP增速5%的预期来看,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聚烯烃需求增速在4%-5%之间。
7.产能持续扩张,需求跟进不足带来上游生产利润的压缩,PDH装置面临淘汰格局
在聚烯烃产能快速扩张的情况下,需求端的跟进不足会导致上游生产利润的压缩,最终导致对外压制进口量,对内逐渐淘汰边际产能,以达到供需再平衡。
2023年,聚烯烃不同工艺路线的竞争将继续,由于聚烯烃处于化工品产业链偏下游品种,工艺路线较复杂,在自身产能过剩的结构下,利润压缩与扩张很难通过终端产品去调节,核心在于原料端。同时,下游产品的配置以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都将给生产企业的利润带来较大差异。
对于油化工,国内的油制聚烯烃大多为炼化一体化装置,2022年油制聚烯烃的亏损最低达到2000元/吨以上,但炼厂成品油利润以及综合利润较好,因此,对于炼化一体化聚烯烃装置依旧有一定的压缩空间,可以忍受的亏损幅度取决于炼厂整体的盈利性。
对于煤化工,虽然理论测算煤化工处于亏损,但由于煤化工煤炭自给率较高,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存在一定的差异;2022年煤化工开工一直处于正常区间,即使库存高位时开工率也处于正常区间,所以煤化工实际利润尚可。但是煤化工存在水资源消耗大、距离主要消费地较远等问题。
对于PDH装置,在2021年之前,除了冬季丙烷因为燃料需求的上升导致PDH利润季节性走弱之外,其余时间都有较高的利润水平。PDH装置对于丙烷纯度的高要求导致丙烷的价格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PDH厂家的利润。随着我国PDH产能的不断释放,而中东和美国的供应增量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丙烷价格重心上移,PDH装置的利润不断被压缩。
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PDH装置配套的丙烯下游产品依然以聚丙烯为主,比较单一,且PP产品集中在拉丝,均聚注塑以及纤维等较低端的均聚聚丙烯中,竞争力与一体化以及煤化工相比削弱很多。因此在高成本、弱需求的夹击下,PDH作为边际产能要面对较大的淘汰压力。
8.2023年聚烯烃产能利用率难以大幅提高
2022年,由于上游生产厂家利润的亏损以及下游需求的弱势导致PE和PP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在91%和93%。对于2023年,在中国聚烯烃持续扩能下,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下滑。PP方面由于有大量PDH产能释放,大概率使得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压缩至87%,而PE的投产压力小于PP,平均产能利用率在89%左右。
在装置大规模投产的背景下,装置投产的节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上半年属于聚烯烃传统的需求淡季,而下半年相对来说需求出现好转,所以新装置投产在上半年与下半年对于价格的影响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对平衡表做了正常投产和推迟一个半月投产的推导。
正常投产:
对于PE来说,比较确定的装置有海南炼化以及广东石化的装置,分别在1月和2月投产,劲海化工计划3月投产,若都按计划投产,这些装置在大概率在4月之后能够稳定运行。进口方面,上半年国内投产叠加需求弱势的情况下,进口保持在中等偏下的位置;下半年,伴随着国内投产的空窗期以及需求的好转,进口量环比增加。整体来看,2023年PE二季度压力最大;对应的盘面上来看,L2305合约压力较大,而L2309合约上投产压力较小。
对于PP,广东石化、海南炼化以及巨正源二期投产时间比较确定,分别在1月以及2月份,其他装置都有推迟的可能。按照计划投产时间来看,前六个月除了四月份,每个月都有新装置投产,一二季度投产压力巨大。下半年投产集中在十二月份,但是上半年投产的装置将在下半年稳定运行,新产能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导致三季度供应压力仍不容小觑。进出口方面,全年给到的进出口量都较为保守。整体对应到盘面上来看,PP2305以及PP2309合约供应压力都较大,价格易受到压制。
推迟一个半月投产:
对于PE来说,23年投产装置较少,对于投产时间确定性高的装置(广东石化以及海南炼化)没有进行调整,仅仅对劲海化工以及12月份投产的裕龙石化进行了调整,对整体平衡表影响不大。
对于PP来说,除了一二月份投产时间确定性高的装置(海南炼化、广东石化、巨正源二期)没有调整之外,其他装置均在计划投产的基础上向后延迟一个半月。尽管进行了调整,前三季度的国内供应压力仍然较大,但相对来说缓解了一部分上半年的压力,在上半年需求淡季的情况下,压力得到部分缓解;下半年随着需求的好转,供应端释放依然迅猛。2023年,PP四季度压力相对较小。
9.投资参考
展望2023年,在国内聚烯烃高扩能的背景下,价格将受到持续的压制。
从节奏上来看,上半年由于防疫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消费回落,同时欧美经济衰退叠加国内产能高速投放,上半年聚烯烃价格难有起色。
进入下半年,我国需求逐渐复苏并好转的情况下,PE下半年存在国内装置投放空窗期,但进口方面在北美地区的冲击下,价格难以大幅上涨,因此可以关注LL5-9反套机会。对于PP来说,下半年投产压力依旧较大,下半年可以关注在2309合约或2401合约上做多L-P价差机会。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