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加工企业如何利用棉花期货期权投资工具套期保值
发布时间:2022-12-11 14:41阅读:238
编辑:宁证期货房俊
期货从业资格证号:F3047658【期货业协会官网可查询真伪】
期货开户联系方式:【点我头像进入主页查看联系方式】、【咨询TA】、【电话】、【+微信】
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棉农的收入往往取决于当年天气环境及政府补贴。这一情况不仅给政府带来巨额财政负担,也无法对棉农基本收入形成有利保障。在棉花期货上市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棉花加工企业只能冒很大
风险在收获季节收购籽棉,加上后Niu引l,常出现抢收籽景往往亏损较大,特别是由于加工能力过剩,常出现抢收籽
棉的现象,人为恶意竞争带来的成本上升无疑增加了加工企业亏损的可能和幅度。
1、棉农从“期货+保险”模式中降低成本
2018年A合作社参与郑商所在新疆开展的棉花期货“保
险+期货”试点项目,保险公司问A台1作肚岱款资金及金融卡,结合各项现有和待开发保险业务,提供贷款资金及金融
肥、农机作业等生产资料给台作在成o,并积极与科研院所委会担保,合作社提供农资保障其生产,并积极与科研院所
合作,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合作社试点区棉花每亩化肥使用量降低30kg,土地利用率增加10%,棉农植棉成本明显降低。
同时,合作社向保险公司购买棉花目标价格保险用以保障收益;保险公司购买期货公司的场外看跌期权对承保的棉花价格保险进行“再保险”,以对冲棉花价格下跌带来的赔付风险;而期货公司则依据商品期货交易所公布的棉花价格为基础进行卖空操作,对冲向保险公司卖出看跌期权的风险,将风险回归于市场。
2、棉农从“订单+期货”模式中增加收入
期货市场独有的“订单+期货”模式有助于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订单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按照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待农作物成熟后,企业或中介按照合同收购价格收购农产品。由于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了风险,提高了企业收益,有时甚至可以通过“二次返还”等形式让利于农民。
2017年,新疆尉犁县王某与B合作社签订了20亩棉花的种植合同,收获的棉花全部卖给B公司,卖价比当年目标价格政策籽棉采价基准高0.05元/斤,卖出后B公司二次结算返还又给了0.04元/斤,再加上生产中B公司给予的各项资金支持,每亩地折合121元,通过“订单+期货”的模式,王某当年多收入了4100元。
3、加工企业利用棉花期货灵活销售
什么时间、什么价格进行皮棉销售是加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棉花属于季产年销的品种,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2月是加工企业集中收购籽棉加工皮棉的时间,一旦采购结束,全年销售的皮棉成本也就确定。我们可以根据期货价格信息,对照现货价格进行期现组合销售。
2012年初,国内棉花现货价格在19000元/吨左右,期货市场CF1209的价格在22000元/吨以上。由于当时纺织企业需求疲软,现货市场销售压力大。C公司在新疆加工皮棉的成本为19500元/吨,为了防止未来棉价下跌带来的销货损失,其在期货市场以22500元/吨左右的价格卖出CF1209合约1000张。2012年6月初,该公司以18000元/吨的价格售出5000吨棉花现货,并将持有的CF1209合约以18500元/吨左右的价格平仓,综合计算,除去该批棉花加工成本加上银行利息、运输费用等的综合成本20300元/吨,销售现货亏损2300元/吨,但期货平仓盈利4000元/吨,盈亏相抵,企业还实现盈利1700元/吨,总盈利达850万元。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