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多事之秋仍应增持A股
发布时间:2015-8-26 15:06阅读:598
巴伦周刊报道,今年夏季,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可谓多事之秋,然而,高盛对中国股市仍持乐观看法,认为应增持中国A股。
以下是高盛的观点:
自2季度分别到达高点以来,中国A股/H股/ADR已经分别回调39%/33%/26%,年初至今则分别下跌了7%/14%/20%(亚太地区和日本/新兴市场则分别下跌了18%/19%)。大宗商品价格下跌,A股的繁荣与萧条以及政府干预、中国/全球经济增长再次显露的疲态,令人惊讶的人民币贬值,以及新兴市场风险的蔓延都促成了本轮抛售。
支撑在哪?
我们估计,股票价格意味着宏观经济增速约为4-5%,以及2%的10年每股盈利复合年增长率。最近的抛售与导致历史上“大规模”回调的调整类似——后者平均下跌27%,持续4个月。我们认为,如果全球/新兴市场的系统性衰退漩涡不会继续发展,MSCI(MSCI.N)中国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在51和8600(-10%)附近会遇到强劲的基本面支撑。
投资者对中国的担忧仍存在,但对股市的影响要打折扣;维持增持评级
中国的宏观问题是有效、有据可查的,但我们认为它们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要打折。从相对估值、外部脆弱性和政策灵活性观点来看,我们保持对中国股市超配的看法,尽管我们下调了对指数的预测,以适应中国面临的经济增长/政策挑战。
战术反弹思路:绩优、财政、国企以及派息
市场正在全神贯注地关注宏观因素,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投资者有机会选择投资主体,以在4季度经济数据有所反弹时抓住潜在的战术反弹。我们偏爱超跌绩优股、财政刺激和国企改革受益股以及分红高且稳定的股票。
市场观点:中国股市的跑赢全球多数市场的潜力保持不变
下调对H股指数回报的预期
凭借其虽有放缓但仍稳定的增长、有所改善的宏观/市场流动性,以及结构改革的加速,我们一直对中国股市表示看好,但是近期的全球宏观经济、投资者围绕高杠杆、产能过剩(通缩)、资本错配、国内资产市场的波动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担忧,中国股市的绝对回报投资有所停滞。因此,我们将12个月MSCI中国指数的目标从90下调至78,以反映更加不确定的经济增长和政策(或者说对政策效力的信心)。我们的新目标意味着按照目前的水平,12个月的回报是36%,包括10%的应计每股盈利增长,以及24%的PE从8.5倍恢复到10.5倍(-0.4标准差)。
从地区范围看维持对中国增持的立场
虽然我们已经下调了绝对收益的预期,但我们继续认为中国的表现会超过其他地区同行,关键宏观/市场参数如下:
1、外部脆弱性:根据我们最新的外部脆弱性框架,和其他亚洲新兴市场相比,中国的情况仍然相对较好。
2、政策灵活性:正如上一节所讨论的,尽管由于资产市场波动增加以及最近的政策反应,投资者对于中国抵挡增长/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的信心有所动摇,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依旧稳健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庞大的外汇储备、高政策利率以及银行业的法定准备金率以及相对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意味着突发宏观错位/硬着陆不应该出现在中国。
3、股票估值: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目前面临的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然而,根据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各种估值方法,这些问题似乎已经被中国股市所消化。此外,考虑到区域和全球经济与中国建立的复杂宏观、市场和微观联系,在我们看来,中国vs.全球同业的估值折扣似乎更有利于前者取得更高的相对回报。
各种情况下的回报预期及策略
除了上文支撑我们增持中国股票立场的论点之外,我们设置了以下假设情景,帮助投资者在在这高度流动的市场中确定预期收益以及相应的策略。
1、乐观的情况:得益于可能会出台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4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改善,使得人民币不会面临进一步的贬值压力;更引人注目的改革正在陆续推出,包括涉及资本市场和国企的改革;A股逐渐向上交投于我们设想的交易区间(即4000?4500点);新兴市场的担忧没有发展为全面的系统性危机,也许美联储也会推迟加息。所有这些因素都以积极态势出现的概率似乎很低,但如果这种情况兑现,我们认为,鉴于中国的政策反应、改革进程、连续的增长改善以及不太高的估值,中国可能会超越其区域同行。
2、基本情况:正如我们的经济学家预计的那样,得益于温和的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4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情绪依次改善;A股企稳,交投于我们预期的范围内,但波动性逐步回落;美联储于12月加息25个基点,而不会引发新兴市场进一步自我强化的抛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新兴市场资产,包括中国股市,可能会从沉闷的高风险水平实现战术反弹。
3、悲观的情况:中国的增长继续减速,政策反应甚少(或无效);中国的改革势头难以为继;A股继续承压,并引发进一步的增长和系统性担忧;进一步的竞争性贬值和资本流出导致对新兴市场的增长/货币担忧加剧;美国比市场预期的更早、更积极地收紧货币政策。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下,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其他新兴市场,甚至可能是发达市场也不太可能毫发无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五一假期股市休市安排来了,连休5天,这些事情提前规划!
2025-04-24 15:31
-
2025年五一国债逆回购操作攻略,6天收益轻松拿!
2025-04-24 15:31
-
2025年证券公司新客理财哪家高?(附理财收益计算器)
2025-04-24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