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宽松,也不是最后一次宽松,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宽松力度不断放大,但中国经济放缓的压力依然沉重。不过,,宽松政策在拯救市场情绪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作用。全球股市的强劲反弹,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两日的下跌主要是恐慌情绪所致,所谓的“理智分析”,在缺乏理智的市场,往往只能作为笑话。
在多数情况下,成熟的市场往往是较为理性的,不过从感官角度来讲,“理性往往乏味,而感性更加性感”。“理性与感性”,在今年以来的美国股市中,得到了非常全面的体现,从年初到两周前,美股可谓非常理性,几乎所有的参与者试图用理性的逻辑来判断未来的走势,徘徊于利好与利空的交替之间,随之形成的是长期的横盘震荡;而在过去的两周中,突如其来的恐慌情绪瞬间秒杀了市场的理性,在感性的驱动下,美股出现了金融危机以来最猛烈的暴跌走势。抛开持仓立场,单从感官角度来看,相对于乏味的横盘走势,暴涨暴跌要刺激的多。
不过刺激归刺激,作为投资者,收益远比感官要重要的多,而由于缺乏理性,风险在暴涨暴跌的走势中要大得多。这一风险不单是由快速的波动引发,更在于波动不可预计,在人性的主导下,市场的情绪是善变的。在这种缺乏持续性的走势中,猜涨几乎等同于掷硬币。譬如今日的美股,早盘时的全球股市暴涨,很容易让你得出恐慌情绪已经结束的感觉,然而美股午盘后却出现跳水转跌,日内整体波动较昨日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驰骋多年的老江湖,巴菲特说过“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慌”。不过对于普通交易者来讲,这一点似乎并不太具有可操作性,原因就在于你很难将恐慌和贪婪的极致进行量化,无法判断,就无法预期。实际上,巴菲特本人在处理情绪交易的问题上也并不完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他虽然避开了最后的崩盘,但也错过了数年的行情,而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对于高盛以及美国银行的注资时机也值得商榷,当然,巴老有资本来获得普通交易者所无法获得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钱来保证自己活到理性最终替代感性。因此,对于众多普通交易者,巴菲特的另一句名言应该更为关键“交易准则的第一条是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是永远记住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