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nD金融政策周报2022年9月13日-2022年9月18日
发布时间:2022-9-19 10:03阅读:369
宏观
国务院: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缴的五税两费再延迟4个月补缴,涉及缓税4400亿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加力助企纾困;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扩市场需求、增发展后劲;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确定优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决定核准福建漳州二期和广东廉江一期核电项目,要求确保绝对安全。
会议指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9月1日起再延迟4个月补缴。同时对制造业新增留抵税额即申即退,2个工作日到账,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退税320亿元。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抓紧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推动清单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稳步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范围,2022年10月底前,各地区各部门对带有市场准入限制的显性和隐性壁垒开展清理,并建立长效排查机制。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国家发改委:加快制定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条例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16日消息,在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一周年之际,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委会第四次会议9月15日上午在横琴召开。
会议回顾总结一年来合作区建设成就,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会议认为,横琴合作区成立一年来,粤澳双方认真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紧紧围绕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携手推动合作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稳健起步。合作区加快建章立制,管委会工作规则、执委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出台实施,粤澳共商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重大政策有序推进,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相继落地,粤澳之间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顺利推进。“澳门元素”不断增加,澳资企业数、澳门居民数、澳门居民就医量、澳门单牌车、澳门籍学生、澳门媒体报道量等均实现大幅增长,琴澳一体化迈向新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对合作区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一要加快制定出台合作区条例,破解合作区面临的重大迫切问题;二要抓好已出台政策举措的落地落实,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三要完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体制机制,广纳各方英才,共同推动合作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要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 9月3日,2022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天津、北京举办,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应邀在北京会场出席论坛开幕大会并作题为“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 加快建设汽车强国”的主题发言。
卢卫生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关键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配套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十四五”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产业体系、市场规模等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汽车强国建设步伐。一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应用。二要强化统筹谋划,构建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三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要坚持开放合作,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商务部:确保稳外贸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
据商务部消息,9月14日,商务部在京召开全国外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扩增量、防减量、强保障”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7方面重点工作:一是确保稳外贸政策尽快落地见效,二是支持外贸企业保生产保履约,三是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四是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五是积极指导企业抢抓RCEP等自贸协定机遇,六是稳住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七是积极扩大进口。
财政部发布2022年8月财政收支情况相关数据
9月16日,财政部官网发布2022年8月财政收支情况相关数据。此次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043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记者注意到,这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数据降幅连续三个月保持收缩。
具体来看,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61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8%,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442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6.5%。全国税收收入11324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2.6%;非税收入247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
从主体税种来看,前八个月,国内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长8.7%、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增长2.5%、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增长8.9%,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国内增值税2828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4%。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多退了2078亿元,增长18.2%,有力促进外贸出口平稳发展。
财政部发布相关消息后,据央视新闻披露,财政部数据显示,8月当月,全国税收收入增幅实现了由负转正。数据显示,8月当月,全国税收收入增长0.6%,实现由负转正,在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5.5%。此外,据报道,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期增长9.5%,按自然口径增长5.6%。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成效继续显现,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大规模留抵退税集中退付任务基本完成后,退税冲减收入因素明显减弱,当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自然口径增长5.6%,4月份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央行: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 没有持续单边升值或贬值
9月16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发布题为《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 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文章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汇率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稳定,没有持续单边升值或贬值。
文章表示,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反复扰动,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科学施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没有大起大落、大放大收,而是始终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保持货币金融条件的合理稳定,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稳定,支持了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共1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0.8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不是每个年度甚至季度都要匹配。2018年-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平均增速8.3%大致相当,既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大水漫灌,宏观杠杆率也基本稳定。
二是持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近年来,人民银行适应潜在经济增速变化,合理把握宏观利率水平,同时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条件。2022年7月,1年期LPR为3.65%,较2018年初下降70个基点;企业贷款利率为4.15%,较2018年初下降116个基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大支小再贷款对象和支持企业范围,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2022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1.9万亿元,为2018年初的2.7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5255万户,是2018年初的2.5倍;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
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保持弹性,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较好地促进了内外部均衡。适时适度运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坚持外汇交易的风险中性和实需原则,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有效管理预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稳定,没有持续单边升值或贬值。2022年8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1.62,较2018年初升值7.1%,与中国经济几年来在全球的较好表现也是匹配的。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中求进,兼顾稳就业和稳物价、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
银保监会
北京银保监局:保险机构应提升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供研发创新全周期保障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银保监会关于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的决策部署,近日,北京银保监局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北京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辖内各保险机构应充分聚焦保险服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从提升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供研发创新全周期保险保障、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加大医疗健康产业保险保障力度、加大战略性产业保险支持力度、助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六方面发力,落实先行先试改革部署,通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建立覆盖企业技术创新、装备购置、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产能提升和信用融资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机制。
《通知》要求,辖内各保险机构应着力提升科技保险服务能力,不断完善组织架构,通过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或部门,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特色科技保险服务;应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身在行业研究、承保理赔、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应注重加强科技赋能,推动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持续提升保险服务质效。
《通知》强调,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加强组织保障,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联动、强化行业间信息共享、推动保险公司优化内部考核激励机制等三方面举措,切实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北京银保监局将为科技保险领域的产品备案、市场准入等事项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快速办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将对符合条件的科创保险业务、科创基金等给予补贴支持。
近年来,北京银保监局大力推动保险业改革创新,北京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北京地区保险深度为6.3%,保险密度为11545元每人,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保险行业全年承担风险保障总额达2719万亿元,切实为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前期,为支持北京市科创企业发展,北京银保监局已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协同建立了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试点实施两年来,累计服务北京市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312家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为20余个重点产业的3366件专利提供保险保障,保障金额超过33亿元,有效助力构建北京地区知识产权领域“大保护”格局,为北京市科创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北京银保监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支持力度,督导辖内保险公司切实落实《通知》各项要求,更好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证监会
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
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9月16日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北京)总结暨第二批试点动员大会上致辞时表示,动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创新试点工作进入新的阶段。为实现北京第二批创新试点工作迈上新台阶,提四方面要求。
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快完善创新试点制度框架。科技监管局在充分吸收北京地区第一批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管理办法、专业评估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进一步界定创新试点相关机构职责,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与流程,确定创新试点容错与激励机制,规定监督管理措施。北京地区工作组要结合自身特点,在创新试点整体制度框架下,优化完善第二批试点项目相关的管理规则,指导试点工作稳妥有效开展。
二是要加强试点项目遴选的精细化管理。试点项目申报单位要根据项目分类进行申报。对于业务创新类项目,要明确列出业务创新点,提出具体需要的监管豁免或监管关注;对于公共服务类项目,要明确列出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拟推广的服务范围;对于技术创新类项目,要明确列出技术创新点,充分论证技术创新对于行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对于科技赋能类项目,要明确列出项目对于本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清晰论证行业推广价值。北京工作组要重点采纳业务监管部门提出的试点项目业务创新方向建议,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同时,要对试点项目进行分类分级评价。
三是要严把试点项目专业评估的关键关口。专业评估北京地区小组,在专业评估阶段,要依据专业评估管理办法和指南的要求,给出精准的评估意见、评估等级,宁缺毋滥,不漏过一个好项目,也不放过一个不合格项目;在运行监督阶段,要协助北京地区工作组定期对试点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试点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也希望评估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全力支持创新试点工作,为每位成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源,确保专业评估顺利完成。
四是要下大力气发现、培育亮点项目。要加快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重点关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本市场各个业务领域的应用实施,聚焦试点项目对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与引领价值,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试点项目的潜力与价值,全面释放金融科技创新动能,促进形成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
中国证监会就《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证监会就《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要求,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一是增加关于期货品种上市制度相关规定。二是明确期货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责任,以及建立健全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的要求。三是强化实际控制关系管理,明确了实际控制关系定义,并要求期货交易所细化具体认定情形、认定程序和要求。四是明确期货交易可以实行做市商制度,并对期货交易所提出相应要求。五是规范期货交易所跨境合作,对期货交易所开展结算价授权业务作出了规定。六是明确了期货交易行情信息的具体内容,完善了期货交易所行情信息相关权益保护的规定。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7 09:22
-
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
2025-10-27 09:22
-
都说【宽基指数】好,它究竟是啥?具体有哪些?
2025-10-27 09:22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