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离职潮 官员都去哪儿了
发布时间:2015-8-16 19:08阅读:623
导语: “证监系统的处级以上官员离职之后,往往会进入基金公司、券商、私募等机构担任高管,年收入可以达到几百万,远远高于在证监会系统的收入。”业内人士称,他们离职之后往往先去金融机构中担任督察长作为过渡,回避期之后再从事核心业务。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孙琦子 谢静 冯建岚 递交辞呈之前,程苏考虑了很久,这不是一个轻易能做出的决定。
他现在的这份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体制内、收入稳定、有地位、有时间兼顾生活,而且所做的事情会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但他很快发现,在体制内想做点事非常不容易,“有些事情做了工资也不会比原来高,责任很大,还要承担风险。”
程苏研究生就读于一家名校,2013年硕士毕业后来到证监会[微博]主管下的一家非营利性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为证券市场服务。他所从事的工作能接触到一些重要的市场数据,出于工作效率考虑,以往领导向他索要数据,他都会尽力帮忙,即使有时情况紧急没有正式发函。但从2014年开始,他不敢这么做了。“对不起,按照规定我不能给你,如果一定需要请让证监会发个正式的函给我。”他只能这样回复那些经常找他帮忙的领导。
一切都开始严格地走流程,这样的变化让他感觉有些不适应,有时工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一些人甚至“为了不犯错,宁愿不做事”,他有点失望的是,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施展了。就在今年7月,他向公司递上了辞呈。“其实我也很舍不得,原来的单位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领导对我很重视,我在公司也做了很多事情,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但是为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我必须离开。”他说。
像程苏这样选择离开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经济观察报根据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各地商品交易所、中证登、相关协会及研究机构等官网上刊登的招聘启事粗略计算,近期这些机构需要添补的空缺职位超过200人。
实际上,这是一波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证监会系统离职潮。主动离职的人里面,除了像程苏这样入职没多久的年轻人外,还有数十位处级以上官员。
离职
工作一年之后,程苏开始感受到体制施予他的压力。
收入的差距首先浮出水面。“有时候和一些基金经理聊天,明明自己和他能力相当,甚至比他还好,可是他一个月拿几十万,我一个月就拿几千块。作为监管者,监管的对象收入是我们的10倍。”程苏说,这样的落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肯定会心里不平衡。
而且,在眼下一轮央企的“降薪潮”之下,程苏所在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收入也都有所下调。今年1月,证监会开始实施的降薪方案就覆盖了程苏的领导们。这些包括理事长、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由证监会直管的干部,在薪酬调整之后,薪资甚至低于各个业务部门的总监。
程苏觉得,虽然大多数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比如他自己,在30岁之前不太会看重薪酬,更看重自己的成长,但是和体制外的同龄人相比,这一点的落差也是很明显的。“在机关里,我觉得个人价值的增值非常缓慢,而且自己不能把握,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想干事情就能干得了的。”他说,市场机构虽然也有做事的困难,但是自己的可控性就会高很多。
体制内的生活波澜不兴,旱涝保收;而与此同时,同龄人正在市场中拼搏。程苏的一位同事早早就离职去了一家信托公司,后来聚会时程苏发现,这位同事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由于新的工作与以前的工作完全不同,这位同事两年的工作经验并没有得到认可,在新的公司拿着和应届生一样的薪水,比离职前还低。但对方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北京、上海来回奔波,“虽然很累,但看得出他很充实”。
这更坚定了程苏离职的想法。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打工人/宝妈/退休族必看!国泰海通2025理财“专属方案”:你的身份决定买哪款
2025-06-30 17:17
-
2025财富榜 “逆袭者” 图鉴:从茶饮到 AI,这些企业家如何狂飙突进?
2025-06-30 17:17
-
2025年下半年行业趋势展望,都隐藏着哪些机遇?
2025-06-30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