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策略周报:以守代攻 市场情绪仍待修复
发布时间:2015-8-4 09:43阅读:383
虽然没有太多的利空因素冲击,但市场心态仍相对脆弱,场内抛压的不断加重使得A股市场上周运行重心有所回落,沪深两市上周分别报收3663.72点和12374.25点,回落10.00%和8.46%,创业板报收2539.84点,一周下跌12.35%。
从行业板块表现来看,上周食品饮料、休闲服务和农林牧渔等行业跌幅较小,分别下跌6.11%、6.37%和6.90%,非银、通信和计算机等跌幅最大。主题上,次新股、无人机和苹果等概念表现相对活跃,但仍然收跌。
西部证券(23.36, 0.25, 1.08%):
从近期影响市场运行的因素来看,经济面下滑对于指数的压制作用仍会显现,但同时从政策角度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对指数构成正面支撑。两者相互作用下,大盘箱体震荡格局可能难以改变,3500-4100点之间的缓慢筑底走势仍将延续。
平安证券[微博]:
短期市场将进入鸡肋阶段,短线获利难度日益增加,国企和低估值板块的估值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而大部分成长股的估值仍然偏高,风险释放不充分问题在市场情绪变差过程中变得更加突出。
银河证券:
尽管股灾最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但市场人气的恢复依然十分有限。行情转换带来的思维方式转换,使投资者对基本面的担心较股灾之前大为加强,短期市场回升基础不稳,未来半年震荡压力依然较大。
中金公司:
中国应对不确定性的政策工具和空间依然充足,改革也具备明显的潜力和空间,同时经历此轮深度调整后,估值低位的蓝筹股更具吸引力,预期市场大概率在8月份逐步稳定。
国金证券(16.38, 0.18, 1.11%):
尽管目前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跌幅,机构仓位也进一步下降,但考虑到市场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资金入市意愿不强,市场或依然处在“降估值”阶段,投资者仍需多份谨慎。
广发证券(19.04, -0.03, -0.16%)
市场处在“保质期”内 转型并不是“泡影”
上周与投资者交流下来,比较普遍的反馈如下:
1、大家认为以提供短期流动性为主要目的的救市政策无法给投资者“长线投资”的稳定预期,从而最近半个月的市场震荡加剧,且始终没有一条持续而清晰的主线,短期非常难以操作(投资者容易做错方向或者踏空行业)。
2、对股市“杠杆资金”的监管以及对第三方支付的限制使“互联网金融”的逻辑受到极大挑战,进而引发投资者开始怀疑其他领域的创新和转型是否也只是“泡影”。
对此,我们认为,市场企稳确实需要依靠真正的“长线投资”力量,这一方面需要在制度上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让投资者重新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希望。目前市场上不少投资者希望证金公司能做出“长线投资”的表率,但我们认为,证金公司从2011年成立之初的核心业务就是“转融通”,其职责自始至终都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这意味着证金公司很难承担“长线投资者”的职能。这时候没有必要去指责证金公司的操作策略,而是应该建议监管层从制度设计着手,使带有政府背景的市场参与者由证金公司转换为其他能够贯彻“长线投资”理念的机构(比如社保基金和养老金)。另一方面,之所以现在市场没有“长线投资者”还由于近期一系列事件使市场参与者对国内长期的经济格局、产业格局等的预期都变得模糊。要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就需要让投资者重新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希望。
改革和转型为什么看起来见效慢?这和经济管理思路转向“供给学派”有很大关系,我们既要保留希望,也要持有耐心。上周路演过程中一位投资者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感觉上之前财政上要做什么事都能很快看到效果,比如四万亿投下去就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投资增速的上行,这样根据政策导向去做主题投资就能得到数据上的验证,但为什么目前的财政扶持方向,比如自贸区、一带一路、PPP等似乎提了一两年但就是看不到实际的效果,从而使得相关概念板块始终是“空对空”?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增量经济模式”转向“存量经济模式”,很多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这时候依靠“需求刺激”其实已很难产生效果。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思路转向了“供给学派”,即通过为企业减负来激发供给端的活力(为企业减负的手段包括:通过减税来降低实体税负、通过降息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再通过供给扩张来创造需求。由于政策的发力点由需求端转向了供给端,这必然会使得相关政策的见效变慢,但同时往往能带来更为持续长久的效果。拿历史上“供给学派”实践比较成功的上世纪美国80年代“里根新政”来说,在1981年里根上台推行“供给刺激”政策之后,美国经济曾在1982年经历了“二次探底”,但随后在1983-1989年迎来了长达七年的经济稳定繁荣期,产业结构也得以顺利转型。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监管困境并不意味着转型都将成为“泡影”,新兴行业的成长性才刚刚开始体现。如果用创业板来代表新兴成长行业,用主板来代表传统行业,那么可以看到,在2014年三季度以前其实创业板的业绩增速和主板业绩增速的趋势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主板业绩增速开始加速下滑,而创业板的业绩增速却逆势上行,这表明创业板和主板公司的业绩分化从去年四季度才首次真正体现出来。不可否认这和创业板公司从2014年开始进行大量外延式收购有很大的关系,但对新兴成长行业来说,外延式收购本身就是行业供给扩张的主要形式,这也符合“供给学派”的思路,没有必要将其刨除后单独看所谓的“内生式增长”。在互联网金融面临监管困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迅速扩张、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智能化的普及等等,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促进新兴成长行业的业绩增长不断兑现。
总体来看,随着三季度新兴行业成长性的逐渐验证,以及利率水平的进一步下降,有望逐渐扭转市场悲观情绪,仍然推荐新兴成长行业的龙头公司,四季度再关注市场风险。我们认为三季度新兴成长行业的业绩增长趋势有望新一步加速,从而扭转市场对于创新和转型的悲观预期。另一方面,在一个疲弱的基本面环境下,我们认为通胀和房价的压力并不会太大,因此货币政策也还有进一步宽松空间,这有望带来利率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而扭转投资者对宏观流动性的担忧(很多人担心流动性边际上最宽松阶段已经过去)。综上,我们认为三季度A股市场处在“保质期”之内,应该更积极一些,但三季度之后需要逐渐关注风险因素:经济数据如果在四季度企稳,货币政策还会边际宽松吗;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会不会最终向二三线传导;股市逐渐企稳之后IPO和再融资会不会再次开闸;9月以后是定增解禁高峰期,到时候大小非会密集减持吗?而在配置上仍然推荐新兴成长行业的龙头公司。
申万宏源(13.54, -0.04, -0.29%)
政策托着市场逐步寻底 “重建”是关键
上周四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方面内容与资本市场直接相关:(1)突出强调“稳增长”,明确最主要的手段是财政政策。部分投资者据此关注稳增长主题,但问题是一带一路、国企改革、区域建设等相关标的之前已兑现了可观的涨幅,而欲通过稳增长政策来实现业绩大幅增长并不容易。同时,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走向产生了分歧。当前地方债发行规模已明显突破了债务置换避免信用风险爆发范畴,后续货币政策是否需要继续紧密配合财政政策有待观察。我们认为,中性预期下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以定向为主,保持总体宽松。(2)“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的表述应该包含股票市场风险,但肯定不单指股市。(3)国企改革和西藏主题,市场将予以持续关注。
虽然近期暂停IPO和再融资、产业资本由减持转为增持降低了资金需求,但场外配资挤出,赚钱效应下降存款搬家进程放缓,公募基金净申购可能逆转。根据测算,当前市场资金供需处于供给略大于的紧平衡状态(供给仅比需求多不足3000亿)。这意味着管理层的救市资金仍能够改变资金供需状况,短期市场仍在“如来佛掌心”,因此,快速下跌后不必过分悲观。但由于市场上行趋势被打破,估值仍处于高位,对价值投资者和趋势投资者的吸引力减弱;前期快速反弹交易型投资者也积累了一定的浮盈,所以市场一旦转向,主动买入力量或许就仅剩证金公司。即使反弹重来也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市场波动幅度收窄,在救市资金引导下逐步寻底是大概率事件。而随着救市进程的推进,证金公司持有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将随之上升,大量筹码锁定使得投资者和产业资本的行为发生扭曲。“重建”依然是A股市场下半年的关键词,除了资金平衡重建、估值体系重建和市场信心的重建之外,修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市场博弈格局正常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上证综指“上有顶,下有底”,两融风险底可以在交易中快速消化,但消除股权质押风险底却需要时间。3300点仍能够引起管理层的足够关注,4500点是救市政策退出的关键点位,上证综指的核心波动区间为3200-4600点。
海通证券(17.21, 0.07, 0.41%)
震荡确认市场底
政策底后,震荡确认市场底。①政策底已出现,维稳仍在继续。上周市场二次探底,投资者担忧再起,甚至比之前更悲观,逻辑主要有两条:一是猪肉价格上涨和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货币政策转向,二是增长乏力、需求不振下的盈利下滑。这些微妙变化的确存在,但无需过度悲观。当前场内机构投资者的仓位普遍偏低,政策维护市场的举措仍在。②病去如抽丝,震荡确认市场底。目前资金入市情况不佳,代表散户的银证转账没有明显净流入,分账户看超级大户和大户数量7月环比6月仍在萎缩;融资余额持续下降,新发行基金扣除证金公司申购的2000亿外增长也很小。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A股目前成交量萎缩到584.8亿股,为高峰时的45%,仍有可能进一步收缩。
风雨洗礼后市场逻辑短期化、确定性。①市场演绎逻辑更短期化、确定性。7月9日反弹以来涨幅较高的行业是军工、农业养殖,之前涨幅大、跌幅也大的互联网表现一般,这说明风雨洗礼后市场逻辑在变。②积极财政发力,重视稳增长带来的机会。上周政治局会议传出的信息显示政府明显对经济下行压力更担忧,并强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这次稳增长预计与2013年中类似,与民生结合起来,重视通州(京津冀)、城市地下管廊建设。
应对策略:回到眼前。①中期深挖转型成长股,配置业绩稳定的白马成长。②短期聚焦积极财政稳增长的主题:通州、城市管廊建设。
国信证券(22.15, -0.62, -2.72%)
收拢战线 防御为主
目前市场对后续反弹的预期已经改变,扭转这种预期需要消耗更多的救市资金。而反弹后的调整并不良性,甚至是剧烈的,第二阶段的反弹则可能已经看不到了。
短期市场仍然有个问题待解,即现在属于二次探底还是下跌中继?有两个变量至关重要,第一仍然是政府态度,第二是市场价格。如果政府态度是在前期底部区域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性从而托成水平底部,后期走势将是基于政策底的震荡收敛。这种走势的潜台词其实是市场并不认可政策构成的底部,换言之,市场价格还是太贵,这是当下投资者普遍反映的一个情况。由于市场整体仍然较贵,局部甚至还有比较大的泡沫,目前点位下跌中继的可能性更大。
与市场普遍关心救市资金退出问题不同,我们应该更关心什么?1)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加杠杆牛”和当前为止不到两个月的“去杠杆”后,如何保证市场的长期稳定繁荣运行是最重要的事。2)股市运行二十余载,暴涨暴跌不断重演的本质是缺乏多空平衡机制。虽然近几年股指期货、融券、ETF期权等对冲工具陆续推出,但市场参与度低,市场仍然停留在单边做多状态中。3)相信管理层经此杠杆一役,将做出积极变化。
当下操作策略:低仓位,推荐养殖,配置防御性品种。1)大势既然不堪,仓位上当然以防御为主而非进攻。2)行业配置上仅推荐养殖和航空,如果只推一个,那就是养殖。3)布局防御品种,一类是低估值蓝筹,另一类是稳增长基建品种,关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概念。
东方证券(24.14, -0.03, -0.12%)
让时间来修复情绪
官方PMI数据低于预期,然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却大幅回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是在向好。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宽松背景下企业的财务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终端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有向好迹象,而下半年经济还是要靠基建。
目前市场重点不是估值是否合理,而是情绪何时修复。截至上周末,在一个月内创出新低的股票一共有146只,其中创业板有50只。但同时5家银行和3家保险即使估值低,股价也创出新低。银行的估值中最低不足7倍,除正常的高估值股票外市场出现权重股补跌现象。从市场估值情况来看,虽然纵向上市场估值超过平均水平,但横向上除了创业板外其他估值均相对合理。若采用其他估值方法,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创业板的估值也具有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重点不是估值问题。一方面,更多的投资者预期国家队是在救流动性而非指数,另一方面,杠杆资金被限制,增量资金入市放缓。许多投机资金短期获利离场,增量资金入市进程又被放缓,这必然会带来市场震荡。从现在的投资角度来看,重点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好坏,也并不是市场估值是否合理,而是短期如何提升市场信心,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修复。
总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市场震荡是常态,指数甚至有可能逼近年线附近,短期关注个股机会。看好金融、地产、交运、农业、电力和军工等板块,主题上看好国企改革、工业4.0、一带一路和体育等。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什么是股票的市场情绪指标和市场情绪周期?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7 09:17
-
刚出!十五五目标藏4大投资机会,券商都在盯
2025-10-27 09:17
-
未来产业AI如何投资?20+人工智能ETF排名来啦~
2025-10-27 09:17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