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已启动筹建10家 2家正式运行
发布时间:2015-8-1 13:47阅读:593
上海自贸区两家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正式启动运行,为之配套的第三方清算和第三方仓单公示系统同步上线运作,境内交易商和境外交易商实现同场交易。
7月31日,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两家市场共同启动首批产品上线,这也是上海自贸区目前已经通过社会化评审委员会评审启动筹建的10家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中,首批上线的2家。
通过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上海江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向境外卖家ARC RESOURCES COMPANY LIMITED顺利完成202吨保税电解铜的采购,交易金额超过650万元人民币;冀中宏远全资子公司上海帝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向展欣(香港)有限公司销售54吨保税电解铜,交易金额170万元人民币。
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首批交易产品冷轧板、螺纹钢、棒材均正式上线。目前,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首批已开户和在开户交易商已有76家,其中境外会员有24家。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辛翎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启动仪式上表示,此次启动上线的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国际化特征。依托保税区域连接境内境外、统筹在岸离岸的跨境资源配置特色,运用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创新成果,在整体设计上遵循国际通行规则,致力于搭建国际和国内交易者共同参与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具体表现在交易标的国际化,即交易标的为保税实物,及以此为标的的仓单、提单等货权凭证;交易参与方国际化,既包括国内交易商,也包括国际交易商;交易价格国际化,“净价”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
二是“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特征。
为确保风险可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了“交易、托管、清算、仓储”四分开的制度安排;针对资金、仓单两个核心环节,引入第三方清算和第三方仓单公示两个“第三方”,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建立“3+1”信息比对机制,实现资金、货物信息一致。
与交易市场同步,上海清算所针对区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制定的基于自由贸易账户(FT)体系建立的清算系统上线运行。由宝钢旗下欧冶金融、自贸联发、中信证券下属中信寰球商贸、招商局国际下属码来仓储共同组建的第三方仓单公示机构自贸大宗(上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运营的第三方仓单公示平台上线运作。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