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诱惑:多头常见的一个亏损原因!
发布时间:2021-11-5 14:35阅读:232
最近的行情,盘面跌得比较凶狠,有很多做多的朋友受伤不轻,他们亏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依据基本面交易,他们理解的基本面就是盘面大贴水,现货库存也比较低,所以基于低库存+大贴水去做多。这个在常规情况下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是在价格绝对高位就不一定对了。
因为当商品的价格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时,支撑市场价格的是资金流而不是基本面,这个时候市场就是脆弱的,整个市场崩盘的风险就特别大,只要资金一撤退或者改变预期,盘面价格就会暴跌,然后期货价格开始对现货市场产生作用,期现开始负向正反馈下跌。
这里面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我们需要注意,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已经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这种情况,因为商品的顶部一定是super back,所以很多时候,高位的大贴水往往是假贴水。这些观点我在《别傻了,顺基差不是做多做空的唯一理由!》和《教你炒期货101:期货深贴水之谜,警惕期货贴水陷阱!》等文章中多次提到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我想要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来打破一下大家的痛点,一些似乎是常识或者司空见惯的概念,深究下去,你会发现,其实你一无所知。比如,你真的了解价格吗?你真的了解基差吗?其实,你真的未必了解这些基本的概。
1
价格误区
价格,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名词了,几乎没有人不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但实际上,价格要比你理解的复杂的多。我们以纯碱玻璃产业链为例:上游是碱厂,负责纯碱的生产;中间是经销商,经销商又分大小,大经销商有渠道优势,可以从上游拿到货,然后再加价卖给其他小经销商;下游是玻璃厂,负责从碱厂和经销商那里采购纯碱。
图片
纯碱玻璃产业链
在这里面有很多的价格,碱厂生产出纯碱之后,根据其自身的库存压力以及资金情况来决定他的上游出厂价,这是一个价格。
经销商从上游厂家拿货有一个市场成交价,拿货之后,经销商可以卖给终端玻璃厂,形成一个下游采购价,也可以在大小经销商之间来回换手,例如,大经销商拿货之后,在拿货价基础上+10块转移给下面的小经销商,小经销商拿货之后+10或者+20再卖给其他经销商,但是只要货在经销商之间来回换手,就不是真实需求,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上游大经销商有时候不为了高利润,而是为了拿融资,所以需要营收规模,小幅加价,快速出货,其他小经销商在下面都是击鼓传花,赚个小的价差,最后还得看下游拿不拿货,这里面有很多经销商的价格,经销商价格也需要看经销商自身的库存压力以及资金压力。
玻璃厂需要采购原材料,可以通过上游碱厂采购,也可以通过经销商采购,它们才是终端需求,最终形成一个采购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上游碱厂有一个出厂价,中间经销商有一个经销商价,下游玻璃厂有一个下游采购价。你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你究竟是参考哪个价格,这是三个不同的价格,而且价格还都不一样,如果你连这个价格都搞不清楚,你怎么去了解基差的真实性呢?因为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你连现货价格都不知道看哪个,你再去拿高基差来做交易,是不是自欺欺人呢?所以说,当你连价格都搞错了的时候,你看到的那个基差,极有可能就是假基差。
图片
哪一个价格是真的?
因此,要想知道真实基差,就一定要找到真实价格,要想找到真实价格,就一定要知道定价权在哪里。我认为,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定价权会根据上下游的情况不断发生转移,当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定价权在上游,而经销商会起到追涨的作用,经销商的抢购会帮助卖方推动现货价格走高;当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定价权在下游,而经销商会起到杀跌的作用,经销商的甩货会帮助买方推动现货价格走低。
我们还是以纯碱玻璃这个产业链为例,我们都知道今年纯碱的供需格局开始不断好转,供应端没有增量,甚至很多意外情况导致开工率下降甚至产能去化,需求端下游浮法玻璃利润高企,光伏玻璃有需求增量,库存不断去化,随着库存不断去化,上游碱厂库存压力不大的,现金压力不大,出场价格不断提高,典型的卖方市场,而经销商基本上买涨不买跌,总是追涨杀跌,当定价权在卖方碱厂时,他们总是追涨,订单都订到几个月,甚至是托关系找人才能订到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上游出厂价是有效的。
但是一定要做注意下游需求情况,当下游的利润不断受到侵蚀,库存不断累积,下游自身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时,他会对原材料价格产生抵触,不愿意高价拿货,需求开始受到抑制,很多时候经销商高位追涨之后,现货市场成交放量,往往是最后的接盘侠,因为你经销商接盘之后,终端玻璃厂不认这个货了,你降价卖,我玻璃厂都不一定要,当玻璃厂开始出现这种态度的时候,定价权其实在慢慢发生转移,市场成交清淡甚至是没有成交,假设最后一笔成交停留在出厂价那个高价格,但是随着 定价权的转移,下游玻璃厂不认那个价格。
市场一度进入了僵持,上游不降价,下游不采购,成交清淡,如果你还认为上游出厂价有效,那么你就会看到盘面上是一个巨大的基差,但实际上那个上游出厂价是卖方定价权最后的高光时刻,上游有定价权的卖方坑死一批追涨的经销商,让他们成为最后的接盘侠,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定价权的转移,但是卖方不可能马上降价,不然那就是摆明了坑贸易商,所以只能假装硬挺不动,实际上他们未来降价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定价权发生了转移。
随着,后面盘面期货的下跌,盘面贴水越来越大,下游不拿货,上游库存开始累积,上游库存压力增加,现金压力也开始逐步增加,就会慢慢降价,而这个时候,期货价格已经提前反应了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价格发现的功能,只是现货价格在那里假装硬挺,很多人还是参考最后那个被经销商高位接盘的价格,这个是无效价格,原因很简单,定价权转移了,下游不认那个价格,当定价权转移到下游买方之后,市场真正的价格其实是下游采购价,而非上游出厂价。
只要下游不拿货,就说明,下游不认可这个价格,贸易商继续向下报价,直到玻璃厂接受那个低价进行采购了,那个才是真实的价格,应该依据那个价格来计算基差。市场上大多数人犯的错误就是,只看价格,不看定价权的转移,定价权转移之后,拥有定价权一方成交的价格才是真实的现货价格,才有参考意义。
这个是大多数交易者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基差的认识有误,归根结底是对价格的理解有误,对价格理解有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定价权的转移问题。所以,真要去做商品的基本面,不是去看一个静态的价格或者基差问题,而是要深入了解产业上下游的情况,需要跟踪,看一下上中下游的心态以及实际情况。
说句不好听但客观实在的话,贸易商就是韭菜,钱多一点点的大韭菜而已,除非你拥有了定价权,否则商品暴涨的时候最终买单的一定是贸易商,高位成了接盘侠,商品暴跌的时候,最终买单的还是贸易商,高位接盘的货亏损甩卖。最根本的原因是贸易商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性,资本远比他们聪明的多。
2
库存误区
高库存一定是下跌的吗?低库存一定是上涨的吗?答案是不一定,取决于另外两个核心点:第一,价格高低;第二,边际变化。
我们还是以玻璃纯碱产业链为例,在疫情爆发初期,浮法玻璃迅速累库,库存达到了历史天量的位置,而玻璃的价格也是跌到了当时近些年以来的低位,当时期货价格跌到了1100多,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库存又是历史高位,随后发生了边际去库,后面我们都知道玻璃的价格涨起来飞快,当时涨到1800多的时候,市场各种做空,后来玻璃库存越来越低了,期货价格越来越高了,市场又开始转头做多,玻璃价格一路涨到3000多。
图片
疫情期间玻璃累库
当浮法玻璃的库存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盘面依然是贴水状态,好多人根据低库存去做多,也有人根据期货贴水去做多,但是还是忽略了两个核心变量:价格高位+边际累库。
期货价格高位的时候,你理解的基差可能是有误的,这个时候不能够看玻璃厂报价的那个现货价格,还是一个定价权转移的问题。当国家对房地产企业开始真正动手时,再加上地产企业缺乏资金,即便竣工待交付面积很多,但是需求是意愿+能力的结合体,下游房地产商有竣工交付的意愿,但是缺乏相应的支付能力,因为没有资金来源。
一方面限制了银行给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要房地产企业去杠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居民的房贷,所以下游企业缺乏资金来兑现玻璃的终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下游不拿货,上游那个价格就没有意义,因为定价权转移到下游了,再看上游的现货价格以及盘面的大贴水,是没有意义的,容易被这样的假贴水给欺骗。
与此同时,浮法玻璃从历史低库存开始连续的累库,在累库的过程中,期货价格不断下跌,现货那个假价格还依然停在那里,给市场造成了一个大贴水的假象,但是库存还在一直累积,盘面一直在跌,跌得让很多多头怀疑人生。
图片
库存历史低位反转
有人基于高基差去做多,结果不懂价格,被假的高基差骗了,因为他们没有深刻去理解究竟哪个价格是真的,定价权有没有发生转移。
有人基于低库存去做多,结果他没有考虑价格的绝对高低以及库存的边际变化,只看到了静态的低库存,不去注重动态的库存边际变化。而实际上,盘面的期货价格与现货库存发生联动反应,形成负向正反馈。就像玻璃期货,连续10周累库,市场空头也一度预期库存可能出现拐点了,所以每当库存报告要出来的时候,都会提前减仓反弹,只要库存报告出现拐点,资金可能会增仓拉上去,但遗憾的是,每当库存报告出来之后,继续累库,盘面空头就会继续增仓打下去。
这个时候,盘面价格对库存的边际变化比较敏感,对基差大小并不敏感,因为资金很聪明,他们知道定价权发生了转移,所以他们并不在意基差,而是关注实际需求与库存的变化,而很多反应迟钝或者对这些内在机理不理解的多头,还傻傻地坚守他们自认为的高基差。
类似的故事和案例还有很多,我再举一个潜在可能的案例,可能更加有助于大家去理解库存的变化。我们以油脂为例,目前油脂是低库存,期货贴水状态,菜油有些例外,库存高一些,在去库,盘面升水,豆棕都是低库存且期货贴水的状态。
假设,现在由于储备物资,结果导致老百姓都去囤油了,把油脂的库存都搬到了老百姓家里,导致我们看到的油脂显性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基差处于历史高位,好啦,你一想,历史低库存又是高基差,大胆做多。对不对,常规来讲,没有错,但是还是有两个核心变量:第一,绝对价格;第二,边际变化。
首先,现在油脂的绝对价格是很高了,在这么高价格的情况下,支撑盘面的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只要资金一掉头,盘面崩掉很快。其次,再看边际变化,老百姓提前都把该买的油买了,相当于透支了未来3个月甚至6个月的需求,未来3-6个月没有需求,油脂的库存不得累库吗?越累库越没人买,基差就越走弱,现货价格就越容易松动。
所以,一旦资金改变了预期,资金认为当下的低库存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3-6个月的需求,未来3-6个月都没需求了,这个价格是不可持续的,资金就会撤甚至反手,因为在历史高位支撑盘面的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所以资金一转变态度,盘面就容易蹦了,就会出现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期货价格对现货基本面的影响,库存累积,现货下跌等等。
因此,当价格到了绝对高位或者低位,人们常有一种说法叫做:看多不做多,或者,看空不做空。看多看空是基于基本面当前静态的情况,不做多不做空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位置支撑盘面价格的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
所以,高库存不一定下跌,低库存不一定上涨。还需要注意库存对应的价格情况以及库存的边际变化,当你可以识别基差误区以及库存误区之时,才能够合理运用库存+基差的逻辑,而不是被库存+基差的框架所束缚或者利用。
3
结构误区
常规来讲,我们认为back结构是多头市场,现货偏紧的一个表现;contango结构是空头市场,现货偏宽松的一个表现。但是商品的历史顶部往往是super back,而商品的历史底部往往是super contango,所以当商品价格处于绝对的顶部或者底部时,不能够再单纯看结构或者看基差来做了,因为顺基差或者顺结构本身就是做正反馈,而这个时候正反馈可能走到头,市场开始走负向正反馈。
商品从顶部开始下跌,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利润,第二阶段是去库存,第三阶段是去产能,在不同阶段,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商品顶部第一个阶段是去利润,由于供需的错配,导致某个环节利润非常高,挤压了下游的利润,所以对应的品种是现货高升水,低库存,绝对价格处于高位。此时,最主要的信号就是下游需求崩盘,下游需求没有了之后,就容易发生定价权的转移,即当前市场认为的价格是虚高的,不再被下游接受,从而给出一个期货大贴水。
市场交易的核心在于思路是:需求坍塌→现货累库→现货价格下跌,所以资金改变了预期,开始高位减仓多单,然后加大空头,开始交易这个需求端负向正反馈的预期,期货起到了价格发现的作用,一路走一波下跌,第一波下跌是杀盘面利润,现货可能并没有动,上下游在那里僵持对峙,但是期货盘面利润已经被杀掉,期货市场的下跌对现货市场产生反馈,后面会引发现货降价,从而把现货高利润也打掉。
因此,在第一波下跌的时候,期货盘面从super back开始走反套,近月跌得比远月多,正套月差见顶走反套,然后近远月一起下跌,super back变成flat back结构,在这波下跌过程中,你单纯看基差是铁定亏钱的,因为这是基差陷阱。最核心是关注需求以及库存边际变化,盘面期货价格与需求和库存之间形成反方向的正反馈。
图片
去利润:super back→flat back
商品顶部的第二阶段是去库存,随着期货价格暴跌,现货市场成交清淡,上游库存开始累积,面临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上游厂家就开始降价出售。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经销商的疯狂甩货,在下跌周期当中,主动去库,亏损甩货,库存开始逐步显性化,从低库存开始逐步累积成高库存。
库存和结构之前存在一定的关联,每个产业的每个品种都有一个均衡库存,严格来说是均衡的库销比,当库存处于均衡库存水平时,基差基本上为0,月差结构基本上是flat contango或者flat back;当实际库存高于均衡库存时,这个品种处于过剩状态,它的月差结构就会变成contango,现货基差也会变成负基差;反之,当实际库存低于均衡库存时,这个品种就处于紧缺状态,它的月差结构就会变成back,现货基差也会变成正基差。
图片
库存与结构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资金去拉盘面结构,其实就是对库存的一个推演,很多时候我们去做跨期正套或者反套,甚至去逆结构去做跨期套利,都是要有这个意识,去推演库存变化,那个库存是过剩还是紧缺,把盘面的月差拉到back还是contango,最后基差跟着相应变化。
在商品见顶的第二阶段,市场氛围已经转入了空头氛围,上游和中游都开始主动去库,下游开始即采即用,所以库存不断累积,然后超过了均衡库存水平,整个月差的结构也从第一阶段的flat back变成了contango结构,换结构之后,就标志着该商品正式进入了熊市阶段。
当一个商品进入了contango结构状态下,基本上价格已经从高位跌下来一半了甚至一大半了,这个时候商品的特征是盘面高升水,现货高库存,下游弱需求,不主动备货,基本上都是买现货抛期货的常规交易思路,直到发生新的变量打破这个供需格局。
图片
去库存:flat back→contango
商品见顶的第三阶段是去产能,由于商品长期维持低位contango结构,导致一些上游生产不赚钱,库存压力大,现金压力大,就容易去检修,阶段性控制产量,甚至亏损太久了,就去产能,出现产业自然出清,然后其他更高效率的产业来重新瓜分这些产能空白。
在去利润阶段,月差结构从super back变成flat back跌一波;在去库存阶段,月差结构从flat back变成了contango跌一波;在去产能阶段,月差结构从contango变成super contango,基本上底部确立了。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商品见底了,不代表价格会立即上涨,可能长期维持这个contango结构在那里磨,这个时候空头赚的不是绝对价格下跌的钱,而是价格起不来移仓换月的月差损失。一旦出现一个新的事件驱动,导致供需格局被打破,盘面就会带着升水上涨,甚至引发下游囤货,库存开始去化,现货加速上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
所以,当商品进入了去产能阶段,或者商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近月呈现出super contango结构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这个其实是和顶部的super back一样,可以骗人的。产业容易吃大亏的时候也是super contango结构,买现货空盘面,结果盘面被资金爆拉,整个合约都上涨,资金近月去接货,产业空头在近月合约失败,由于结构是contango,所以可以继续展期移仓到后面的合约,然后多头继续维持contango往上推,价格重心不断上移,然后再去接仓单,空头又被收割,到了价格顶部,现货暴涨变结构,变成了back结构,这样空头不仅亏损了从底部到顶部的价差,最后也因为盘面变结构而无法继续展期,后面换月就是亏损,容易遭受双重打击。
关注【叩富问财】服务号,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多头”,可获得关于多头的最新热点、必学知识、视频讲解、一对一顾问讲解等服务。
点击微信,一键关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因为当商品的价格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时,支撑市场价格的是资金流而不是基本面,这个时候市场就是脆弱的,整个市场崩盘的风险就特别大,只要资金一撤退或者改变预期,盘面价格就会暴跌,然后期货价格开始对现货市场产生作用,期现开始负向正反馈下跌。
这里面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我们需要注意,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已经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这种情况,因为商品的顶部一定是super back,所以很多时候,高位的大贴水往往是假贴水。这些观点我在《别傻了,顺基差不是做多做空的唯一理由!》和《教你炒期货101:期货深贴水之谜,警惕期货贴水陷阱!》等文章中多次提到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我想要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来打破一下大家的痛点,一些似乎是常识或者司空见惯的概念,深究下去,你会发现,其实你一无所知。比如,你真的了解价格吗?你真的了解基差吗?其实,你真的未必了解这些基本的概。
1
价格误区
价格,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名词了,几乎没有人不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但实际上,价格要比你理解的复杂的多。我们以纯碱玻璃产业链为例:上游是碱厂,负责纯碱的生产;中间是经销商,经销商又分大小,大经销商有渠道优势,可以从上游拿到货,然后再加价卖给其他小经销商;下游是玻璃厂,负责从碱厂和经销商那里采购纯碱。
图片
纯碱玻璃产业链
在这里面有很多的价格,碱厂生产出纯碱之后,根据其自身的库存压力以及资金情况来决定他的上游出厂价,这是一个价格。
经销商从上游厂家拿货有一个市场成交价,拿货之后,经销商可以卖给终端玻璃厂,形成一个下游采购价,也可以在大小经销商之间来回换手,例如,大经销商拿货之后,在拿货价基础上+10块转移给下面的小经销商,小经销商拿货之后+10或者+20再卖给其他经销商,但是只要货在经销商之间来回换手,就不是真实需求,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上游大经销商有时候不为了高利润,而是为了拿融资,所以需要营收规模,小幅加价,快速出货,其他小经销商在下面都是击鼓传花,赚个小的价差,最后还得看下游拿不拿货,这里面有很多经销商的价格,经销商价格也需要看经销商自身的库存压力以及资金压力。
玻璃厂需要采购原材料,可以通过上游碱厂采购,也可以通过经销商采购,它们才是终端需求,最终形成一个采购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上游碱厂有一个出厂价,中间经销商有一个经销商价,下游玻璃厂有一个下游采购价。你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你究竟是参考哪个价格,这是三个不同的价格,而且价格还都不一样,如果你连这个价格都搞不清楚,你怎么去了解基差的真实性呢?因为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你连现货价格都不知道看哪个,你再去拿高基差来做交易,是不是自欺欺人呢?所以说,当你连价格都搞错了的时候,你看到的那个基差,极有可能就是假基差。
图片
哪一个价格是真的?
因此,要想知道真实基差,就一定要找到真实价格,要想找到真实价格,就一定要知道定价权在哪里。我认为,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定价权会根据上下游的情况不断发生转移,当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定价权在上游,而经销商会起到追涨的作用,经销商的抢购会帮助卖方推动现货价格走高;当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定价权在下游,而经销商会起到杀跌的作用,经销商的甩货会帮助买方推动现货价格走低。
我们还是以纯碱玻璃这个产业链为例,我们都知道今年纯碱的供需格局开始不断好转,供应端没有增量,甚至很多意外情况导致开工率下降甚至产能去化,需求端下游浮法玻璃利润高企,光伏玻璃有需求增量,库存不断去化,随着库存不断去化,上游碱厂库存压力不大的,现金压力不大,出场价格不断提高,典型的卖方市场,而经销商基本上买涨不买跌,总是追涨杀跌,当定价权在卖方碱厂时,他们总是追涨,订单都订到几个月,甚至是托关系找人才能订到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上游出厂价是有效的。
但是一定要做注意下游需求情况,当下游的利润不断受到侵蚀,库存不断累积,下游自身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时,他会对原材料价格产生抵触,不愿意高价拿货,需求开始受到抑制,很多时候经销商高位追涨之后,现货市场成交放量,往往是最后的接盘侠,因为你经销商接盘之后,终端玻璃厂不认这个货了,你降价卖,我玻璃厂都不一定要,当玻璃厂开始出现这种态度的时候,定价权其实在慢慢发生转移,市场成交清淡甚至是没有成交,假设最后一笔成交停留在出厂价那个高价格,但是随着 定价权的转移,下游玻璃厂不认那个价格。
市场一度进入了僵持,上游不降价,下游不采购,成交清淡,如果你还认为上游出厂价有效,那么你就会看到盘面上是一个巨大的基差,但实际上那个上游出厂价是卖方定价权最后的高光时刻,上游有定价权的卖方坑死一批追涨的经销商,让他们成为最后的接盘侠,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定价权的转移,但是卖方不可能马上降价,不然那就是摆明了坑贸易商,所以只能假装硬挺不动,实际上他们未来降价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定价权发生了转移。
随着,后面盘面期货的下跌,盘面贴水越来越大,下游不拿货,上游库存开始累积,上游库存压力增加,现金压力也开始逐步增加,就会慢慢降价,而这个时候,期货价格已经提前反应了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价格发现的功能,只是现货价格在那里假装硬挺,很多人还是参考最后那个被经销商高位接盘的价格,这个是无效价格,原因很简单,定价权转移了,下游不认那个价格,当定价权转移到下游买方之后,市场真正的价格其实是下游采购价,而非上游出厂价。
只要下游不拿货,就说明,下游不认可这个价格,贸易商继续向下报价,直到玻璃厂接受那个低价进行采购了,那个才是真实的价格,应该依据那个价格来计算基差。市场上大多数人犯的错误就是,只看价格,不看定价权的转移,定价权转移之后,拥有定价权一方成交的价格才是真实的现货价格,才有参考意义。
这个是大多数交易者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基差的认识有误,归根结底是对价格的理解有误,对价格理解有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定价权的转移问题。所以,真要去做商品的基本面,不是去看一个静态的价格或者基差问题,而是要深入了解产业上下游的情况,需要跟踪,看一下上中下游的心态以及实际情况。
说句不好听但客观实在的话,贸易商就是韭菜,钱多一点点的大韭菜而已,除非你拥有了定价权,否则商品暴涨的时候最终买单的一定是贸易商,高位成了接盘侠,商品暴跌的时候,最终买单的还是贸易商,高位接盘的货亏损甩卖。最根本的原因是贸易商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性,资本远比他们聪明的多。
2
库存误区
高库存一定是下跌的吗?低库存一定是上涨的吗?答案是不一定,取决于另外两个核心点:第一,价格高低;第二,边际变化。
我们还是以玻璃纯碱产业链为例,在疫情爆发初期,浮法玻璃迅速累库,库存达到了历史天量的位置,而玻璃的价格也是跌到了当时近些年以来的低位,当时期货价格跌到了1100多,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库存又是历史高位,随后发生了边际去库,后面我们都知道玻璃的价格涨起来飞快,当时涨到1800多的时候,市场各种做空,后来玻璃库存越来越低了,期货价格越来越高了,市场又开始转头做多,玻璃价格一路涨到3000多。
图片
疫情期间玻璃累库
当浮法玻璃的库存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盘面依然是贴水状态,好多人根据低库存去做多,也有人根据期货贴水去做多,但是还是忽略了两个核心变量:价格高位+边际累库。
期货价格高位的时候,你理解的基差可能是有误的,这个时候不能够看玻璃厂报价的那个现货价格,还是一个定价权转移的问题。当国家对房地产企业开始真正动手时,再加上地产企业缺乏资金,即便竣工待交付面积很多,但是需求是意愿+能力的结合体,下游房地产商有竣工交付的意愿,但是缺乏相应的支付能力,因为没有资金来源。
一方面限制了银行给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要房地产企业去杠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居民的房贷,所以下游企业缺乏资金来兑现玻璃的终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下游不拿货,上游那个价格就没有意义,因为定价权转移到下游了,再看上游的现货价格以及盘面的大贴水,是没有意义的,容易被这样的假贴水给欺骗。
与此同时,浮法玻璃从历史低库存开始连续的累库,在累库的过程中,期货价格不断下跌,现货那个假价格还依然停在那里,给市场造成了一个大贴水的假象,但是库存还在一直累积,盘面一直在跌,跌得让很多多头怀疑人生。
图片
库存历史低位反转
有人基于高基差去做多,结果不懂价格,被假的高基差骗了,因为他们没有深刻去理解究竟哪个价格是真的,定价权有没有发生转移。
有人基于低库存去做多,结果他没有考虑价格的绝对高低以及库存的边际变化,只看到了静态的低库存,不去注重动态的库存边际变化。而实际上,盘面的期货价格与现货库存发生联动反应,形成负向正反馈。就像玻璃期货,连续10周累库,市场空头也一度预期库存可能出现拐点了,所以每当库存报告要出来的时候,都会提前减仓反弹,只要库存报告出现拐点,资金可能会增仓拉上去,但遗憾的是,每当库存报告出来之后,继续累库,盘面空头就会继续增仓打下去。
这个时候,盘面价格对库存的边际变化比较敏感,对基差大小并不敏感,因为资金很聪明,他们知道定价权发生了转移,所以他们并不在意基差,而是关注实际需求与库存的变化,而很多反应迟钝或者对这些内在机理不理解的多头,还傻傻地坚守他们自认为的高基差。
类似的故事和案例还有很多,我再举一个潜在可能的案例,可能更加有助于大家去理解库存的变化。我们以油脂为例,目前油脂是低库存,期货贴水状态,菜油有些例外,库存高一些,在去库,盘面升水,豆棕都是低库存且期货贴水的状态。
假设,现在由于储备物资,结果导致老百姓都去囤油了,把油脂的库存都搬到了老百姓家里,导致我们看到的油脂显性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基差处于历史高位,好啦,你一想,历史低库存又是高基差,大胆做多。对不对,常规来讲,没有错,但是还是有两个核心变量:第一,绝对价格;第二,边际变化。
首先,现在油脂的绝对价格是很高了,在这么高价格的情况下,支撑盘面的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只要资金一掉头,盘面崩掉很快。其次,再看边际变化,老百姓提前都把该买的油买了,相当于透支了未来3个月甚至6个月的需求,未来3-6个月没有需求,油脂的库存不得累库吗?越累库越没人买,基差就越走弱,现货价格就越容易松动。
所以,一旦资金改变了预期,资金认为当下的低库存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3-6个月的需求,未来3-6个月都没需求了,这个价格是不可持续的,资金就会撤甚至反手,因为在历史高位支撑盘面的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所以资金一转变态度,盘面就容易蹦了,就会出现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期货价格对现货基本面的影响,库存累积,现货下跌等等。
因此,当价格到了绝对高位或者低位,人们常有一种说法叫做:看多不做多,或者,看空不做空。看多看空是基于基本面当前静态的情况,不做多不做空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位置支撑盘面价格的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
所以,高库存不一定下跌,低库存不一定上涨。还需要注意库存对应的价格情况以及库存的边际变化,当你可以识别基差误区以及库存误区之时,才能够合理运用库存+基差的逻辑,而不是被库存+基差的框架所束缚或者利用。
3
结构误区
常规来讲,我们认为back结构是多头市场,现货偏紧的一个表现;contango结构是空头市场,现货偏宽松的一个表现。但是商品的历史顶部往往是super back,而商品的历史底部往往是super contango,所以当商品价格处于绝对的顶部或者底部时,不能够再单纯看结构或者看基差来做了,因为顺基差或者顺结构本身就是做正反馈,而这个时候正反馈可能走到头,市场开始走负向正反馈。
商品从顶部开始下跌,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利润,第二阶段是去库存,第三阶段是去产能,在不同阶段,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商品顶部第一个阶段是去利润,由于供需的错配,导致某个环节利润非常高,挤压了下游的利润,所以对应的品种是现货高升水,低库存,绝对价格处于高位。此时,最主要的信号就是下游需求崩盘,下游需求没有了之后,就容易发生定价权的转移,即当前市场认为的价格是虚高的,不再被下游接受,从而给出一个期货大贴水。
市场交易的核心在于思路是:需求坍塌→现货累库→现货价格下跌,所以资金改变了预期,开始高位减仓多单,然后加大空头,开始交易这个需求端负向正反馈的预期,期货起到了价格发现的作用,一路走一波下跌,第一波下跌是杀盘面利润,现货可能并没有动,上下游在那里僵持对峙,但是期货盘面利润已经被杀掉,期货市场的下跌对现货市场产生反馈,后面会引发现货降价,从而把现货高利润也打掉。
因此,在第一波下跌的时候,期货盘面从super back开始走反套,近月跌得比远月多,正套月差见顶走反套,然后近远月一起下跌,super back变成flat back结构,在这波下跌过程中,你单纯看基差是铁定亏钱的,因为这是基差陷阱。最核心是关注需求以及库存边际变化,盘面期货价格与需求和库存之间形成反方向的正反馈。
图片
去利润:super back→flat back
商品顶部的第二阶段是去库存,随着期货价格暴跌,现货市场成交清淡,上游库存开始累积,面临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上游厂家就开始降价出售。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经销商的疯狂甩货,在下跌周期当中,主动去库,亏损甩货,库存开始逐步显性化,从低库存开始逐步累积成高库存。
库存和结构之前存在一定的关联,每个产业的每个品种都有一个均衡库存,严格来说是均衡的库销比,当库存处于均衡库存水平时,基差基本上为0,月差结构基本上是flat contango或者flat back;当实际库存高于均衡库存时,这个品种处于过剩状态,它的月差结构就会变成contango,现货基差也会变成负基差;反之,当实际库存低于均衡库存时,这个品种就处于紧缺状态,它的月差结构就会变成back,现货基差也会变成正基差。
图片
库存与结构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资金去拉盘面结构,其实就是对库存的一个推演,很多时候我们去做跨期正套或者反套,甚至去逆结构去做跨期套利,都是要有这个意识,去推演库存变化,那个库存是过剩还是紧缺,把盘面的月差拉到back还是contango,最后基差跟着相应变化。
在商品见顶的第二阶段,市场氛围已经转入了空头氛围,上游和中游都开始主动去库,下游开始即采即用,所以库存不断累积,然后超过了均衡库存水平,整个月差的结构也从第一阶段的flat back变成了contango结构,换结构之后,就标志着该商品正式进入了熊市阶段。
当一个商品进入了contango结构状态下,基本上价格已经从高位跌下来一半了甚至一大半了,这个时候商品的特征是盘面高升水,现货高库存,下游弱需求,不主动备货,基本上都是买现货抛期货的常规交易思路,直到发生新的变量打破这个供需格局。
图片
去库存:flat back→contango
商品见顶的第三阶段是去产能,由于商品长期维持低位contango结构,导致一些上游生产不赚钱,库存压力大,现金压力大,就容易去检修,阶段性控制产量,甚至亏损太久了,就去产能,出现产业自然出清,然后其他更高效率的产业来重新瓜分这些产能空白。
在去利润阶段,月差结构从super back变成flat back跌一波;在去库存阶段,月差结构从flat back变成了contango跌一波;在去产能阶段,月差结构从contango变成super contango,基本上底部确立了。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商品见底了,不代表价格会立即上涨,可能长期维持这个contango结构在那里磨,这个时候空头赚的不是绝对价格下跌的钱,而是价格起不来移仓换月的月差损失。一旦出现一个新的事件驱动,导致供需格局被打破,盘面就会带着升水上涨,甚至引发下游囤货,库存开始去化,现货加速上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
所以,当商品进入了去产能阶段,或者商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近月呈现出super contango结构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这个其实是和顶部的super back一样,可以骗人的。产业容易吃大亏的时候也是super contango结构,买现货空盘面,结果盘面被资金爆拉,整个合约都上涨,资金近月去接货,产业空头在近月合约失败,由于结构是contango,所以可以继续展期移仓到后面的合约,然后多头继续维持contango往上推,价格重心不断上移,然后再去接仓单,空头又被收割,到了价格顶部,现货暴涨变结构,变成了back结构,这样空头不仅亏损了从底部到顶部的价差,最后也因为盘面变结构而无法继续展期,后面换月就是亏损,容易遭受双重打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外汇常见的致命错误和消除方式?
您好,外汇是个投资市场,在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大家由于个人心理问题会犯好多错误,有很多错误是导致你的投资不能顺利进行的。
外汇交易中亏损的原因是技术问题多还是心态问题多?哪种更致命?
首先肯定是心态,心不定做什么都做不好,只有在心态好的基础上才有赚钱的可能,当然操盘技术和资金管理也很重要,盈利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缺一不可。
理财亏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该如何避免?
理财亏损常见原因是投资前对产品了解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不准和市场波动影响。具体而言,很多人在投资前没有充分了解产品的特性、投资方向、费用等关键信息,盲目跟风投资,容易遭受损失。比如看到某只股票...
买基金亏损,常见的不了解基金类型这个原因该怎么避免?
要避免因为不了解基金类型而导致买基金亏损,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习一些基金的基础知识,比如了解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资股票,风险和收益相对较高;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债券,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
北京抵押贷款违约案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北京抵押贷款违约案例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宏观经济因素:经济衰退会导致就业率下降和收入减少,使得借款人难以按时还款。此外,利率波动也会增加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尤其是在浮动利率环境下。借款人自身问题:失业或收入下降:这是最常见的违约原因,当借款人失去工作或收入大幅减少时,偿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过度负债:部分借款人在短时间内进行多笔高利率贷款,导致债务负担过重。突发性事件:如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家庭变故也会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金融机构的问...
开户审核不通过的常见原因及避免策略
开户审核不通过的常见原因及避免策略在金融市场中,开户是投资者进入市场的第一步。然而,有时开户申请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拒绝。了解开户审核不通过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原因,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一、开户审核不通过的常见原因资料不齐全或不合规:开户时需要提交一系列资料,如身份证、联系方式、住址证明等。如果资料不齐全、过期或不符合规定,审核很可能不通过。身份信息问题:...
TA的文章
全部>
TA的回答
全部>
优选券商
更多>
热点推荐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