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数量再增加 国产化率大幅提升 10股解析
发布时间:2015-7-27 09:15阅读:605
北斗卫星数量再增加 国产化率大幅提升
中国7月25日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使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总数增加到19枚。这对北斗“双胞胎”弟兄,将为北斗全球组网承担“拓荒”使命。
据新华社7月27日消息,据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介绍,作为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专家表示,这“兄弟俩”要验证其测距、抗干扰等性能。此外,它们还要验证首次在空间使用的星间链路技术,将与今年3月发射的一颗北斗卫星实现星间互联互通,共同开展全球组网试验验证工作。
另据了解,最新发射的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与此前的北斗卫星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98%,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25日发射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的设计寿命从以前的8年提高到12年。这两颗卫星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占到卫星全部产品的近八成,这在中国以前研制的卫星上前所未有。
据了解,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2000年建成北斗试验导航卫星系统;第二步,在2012年建成区域导航系统;第三步,在2020年左右,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军用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未来北斗产业的投资逻辑主要把握三条主线,其一是产业链各环节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其二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强或近期实现突破的企业,其三是受益军民融合概念,有望实现业绩大幅增长的企业。(中国证券网)
北斗双星脱胎换骨 关键部件全部“中国智造”
中国最新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与此前的北斗卫星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到98%,其“心脏”“慧脑”“铁骨”等关键器部件全部为“中国智造”。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25日发射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的设计寿命从以前的8年提高到12年。这两颗卫星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占到卫星全部产品的近八成,这在中国以前研制的卫星上前所未有。
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时,已经比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晚了差不多20年。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落后于GPS导航系统到性能基本相当,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粗”到“精”的蜕变。现在,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在主要性能上比肩国际先进水准,在区域增强服务、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谢军说,在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起步阶段,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薄弱,一些高精尖产品不得不向西方国家购买。但是从国外订购的产品不是动辄被禁运,就是常常“掉链子”。一旦进口产品出了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研制进度。
铷原子钟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铷原子钟被誉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心脏”,是决定定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进口铷钟,我们与欧洲某公司负责人从白天谈判到凌晨四五点,仍旧谈不下来,不是要价太高,就是性能指标提不上去。”谢军说,“像星载铷钟这样的关键产品,必须自己干!”
尝尽受制于人的被动与辛酸,中国航天人愈发坚定了“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在北斗导航系统区域组网建设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大力推进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工作。
五院西安分院和510所经过数年的研制,相继攻克了铷钟寿命、长期稳定度等难题,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铷钟。
谢军说,高精度铷钟是新发射的北斗双星有效载荷的核心设备。相比之前,新一代高精度铷钟的定位、测距和授时等功能更加精准,可提供更加精确的定位服务。
此外,北斗双星配备了高轨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被称为卫星的“最强大脑”。如果把卫星比作人体,过去中国的卫星大多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主管思考、视觉和四肢运动等功能;另一个负责卫星的生理调节及与外界的交流。
五院502所新研发的“综合电子系统”可以实现“一脑两用”,一套系统就可以实现过去两个卫星“大脑”的功能。
据介绍,“最强大脑”应用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其核心产品—中心管理单元的质量、功耗、体积比以前大大减小,计算性能却是以前的3倍,通信能力和可靠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管理、自主诊断和生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从转运、升空到巡天,北斗双星的太空之旅要接受高温、高压、剧烈震动的多重考验。为了保护它们的健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的专家们为北斗双星打造出一副能够力扛千斤的“钢筋铁骨”,首次采用了桁架式主承力结构,比传统的结构承载能力更强,重量更轻,国外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此项技术。
据了解,新北斗双星的动力系统首次全面采用的新一代发动机,它的重量只有600克,却承担了卫星整个寿命期间的姿态控制与轨道调整任务。新型发动机的寿命从8年延长到15年以上,动作的精准度比以前提升了整整一倍。
专家介绍,随两颗卫星远征的CMOS相机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新产品。相机成功“瘦身”1/7,体积和功耗大幅降低,图像质量却显著提高,足以应对太空中恶劣的成像条件。(新华网 喻菲)
我国北斗导航将从行业应用进军大众应用市场
5月在西安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随着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北斗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局面,下一步将着力推动从行业典型应用进军大众应用市场。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先区域、后全球,先有源、后无源”的总体思路分步实施。自2012年12月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保持了连续稳定运行,服务性能满足系统服务规范要求。
冉承其介绍说,今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也是我国发射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瞄准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需求,承担新型导航信号体制、星间链路等新技术试验验证任务,在功能、性能上较以前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有较大提升。根据建设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20年形成全球运行服务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精度的服务。
冉承其表示,近期将持续推动北斗全球系统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他说,2015年再发射3~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稳步推动新一代全球系统建设工作,为2018年服务“一带一路”奠定基础。
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已形成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灾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冉承其表示,北斗应用已完成初期市场培育,从行业典型应用进军大众应用市场,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局面。
他介绍说,截至2015年4月,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导航型基带、射频芯片/模块销量突破600万片。新一代芯片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将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全球市场应用需求。随着国产自主芯片集成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北斗产品已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大众应用领域开始批量应用。华为发布了基于自主北斗芯片的荣耀品牌手机。国内200余款车型已完成50余万台北斗车载导航仪的安装和销售。(新华网 陆立军 薛天)
北斗导航进军民用市场 或成年度投资主线
日前,北斗民航应用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明确,由于通用航空飞行运行灵活,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可以率先在通用航空领域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以通用航空为试点开展数据搜集和经验积累,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进程深入,进而逐步推广至运输航空领域。
据媒体记者了解,近年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步融入现役指控系统和武器平台。同时,在法规标准、作战应用、信息服务、管理保障、专业力量建设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一大批实用、管用的北斗终端和系统投入应用,初步形成了从芯片、模块到整机的装备型谱,为规模化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我国继续有序推进北斗二代三期计划。今年3月份,我国首颗全球组网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北斗系统应用将进入规模化、社会化阶段。按照预期,到2020年,我国将共发射卫星35颗,形成“定位+短信”的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
北斗是大国梦的一部分,“国家安全”和“自主可控”是国家建设北斗系统的战略意义所在,可以预见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按照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内北斗导航的产业规模将从2013年的100亿元迅速扩张到2020年的2000亿元以上。
在投资布局方面,媒体记者发现,受益于政府推进的决心和力度,机构普遍表示看好北斗导航应用的前景,多家券持续看好北斗导航产业链发展。
其中,国金证券维持北斗行业“增持”评级。国防白皮书发布,在强调太空安全和国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北斗导航的军用需求有望继续爆发式增长。随着北斗从亚太覆盖走向全球覆盖,以及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市场需求的规模效应将推动北斗的应用成本进一步下降,未来“导航定位+X”的行业信息化市场将接力军用需求,成就千亿元级别的蓝海市场。
中信建投更是强调北斗导航为年度投资主线,重点推荐:海格通信,国防信息化龙头标的,军用通信、北斗、模拟仿真等多领域市场第一集团,非公开发行获证监会通过,产业与资本双轮驱动,业绩将持续快速增长。振芯科技,北斗产业龙头,未来基本面业绩增长、北斗民营拓展、股东事件均向好发展,目标市值300亿元,是市场大幅波动之际有业绩、有估值支撑的中长期持有最佳标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