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期权”双保险助力白糖企业稳健发展
发布时间:2021-9-3 09:56阅读:409
2021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白糖分论坛于2日上午举办,会上来自白糖行业嘉宾就当前进口、供需,如何利用基差交易进行规避价格风险,如何利用期货和期权工具稳定经营,当前国内期货市场日渐成熟的交易模式又给白糖企业带来哪些机遇等进行了讲解和分享。
“国内糖价今后的表现将更趋于‘扁平化’,过高或过低的糖价都不太容易见到。国际原糖价格涨到20美分/磅以上,国内糖市才会有好的价格。建议投资者多注意我国进口糖数量方面的变化。
国内糖市政策导向的主要依据是需求总量的增减,国产糖产不足需的格局将长期存在,进口糖数量易增难减将提高原糖的话语权。国内食糖消费稳中有升,糖价长期走势与国际的联动性将不断加强。未来,国内糖业稳定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原糖与白糖进口政策是当前对国内糖市影响较大的政策因素。”由于国产糖产不足需,因此国内糖市供应总量如何平衡就决定了进口政策如何制定。近几年,有关机构始终根据国内需求量的变化确定进口数量,一方面保证了国内糖市运行稳定,保护了产区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维护了国内糖价的稳定。与此同时,坚持以国产糖为主、进口糖为补充的原则对国内糖业的发展也比较有利。例如,进口量参考国内需求和价格状况,坚持榨季期间少进口或不进口可以减少进口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2020/2021榨季国内糖市供应较为充足,主要原因是去年四季度我国进口数量较大,同时该榨季广西等地产量增长也较为明显。相关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广西工业库存190.5万吨,同比增加54万吨。
“2020/2021榨季我国产糖1066.7万吨。如果按2020/2021制糖期来算,预计进口量为580万吨,如果按2021年度算,进口量预计为430万吨。上个榨季库存结转量50万吨,2020/2021榨季国内糖市供应总量约为1746万吨。”刘汉德说,当前国内糖市面临的销售压力较大,但这主要是去年四季度进口量较大造成的。未来,估计进口糖和糖浆进入国内糖市的速度会放缓。一是在2021/2022榨季开榨前,我国月度进口量50万吨左右,主要是指今年8、9、10三个月。二是预计后期海关等机构管控较严,进口糖浆进入国内糖市的数量将减少。
近年来,基差交易在白糖现货交易中占比越来越高。基差交易为贸易双方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和更好的风险保障。
“白糖贸易企业现在已经在大规模使用基差贸易。5年前可能就10%的企业在用,现在超过80%的贸易企业都能熟练使用基差贸易来辅助企业经营。目前白糖行业的基差点价已经普及。刚开始,企业利用基差只是为了获取期价短期波动带来的收益,现在已开始尝试着做一些远期的基差交易来锁定自己的库存。
据了解,嘉志贸易是一家以白糖贸易为主的贸易商,近年来其贸易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5万吨/年到现在接近40万吨/年,主要是以基差贸易模式为主。
利用基差贸易如何使企业稳定经营呢?李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之前没有期货工具的时候,白糖贸易商没法规避市场风险,只能博弈单边价格,很难赚钱。有了期货工具,企业可用原始的基差贸易,比如公司每买1吨白糖,都会在期货市场做1吨的套保单,不管白糖期货价格是多少,企业都会去做套保,不管单边价格变化。若严格按照计划来做,能实现每年6%的收益率。“期货市场不仅给白糖贸易企业提供了一个规避市场风险的场所,还额外贡献了5%的正向收益率,这也是我们公司坚持以基差贸易为主的原因。”
记者发现,当前的市场结构、信息传递速度和贸易方式的不断升级令产业链条不断收窄,传统贸易商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利用传统的经验和方法,比如依靠调整阶段性库存和挺价已经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白糖期货具有良好的期现回归属性,完美体现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白糖期货和期权市场也提供了足够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可以有效解决并降低企业面临的期现货交易交收风险。
“基差对企业最大的意义在于稳定的贸易流,通过远期基差贸易,能与产业链的企业锁定物流。比如我们未来6个月需要采购5万吨白糖,通过与上游企业协商,做一个5万吨的远期基差合同,这样就保障了供应端;而价格是基差价格,未来6个月的风险从单边价格波动转化为基差波动,风险度降低了80%,而且随着期货价格的波动,我们大概率能在未来6个月里选择一个相对合适的价格进行点价。”李科说。
李科进一步解释称,“在基差交易过程中,我们与客户始终处于双赢状态,与传统的单边议价相比,基差贸易将我们的博弈方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市场里的投机者。传统贸易中,买卖双方是对立的,是糖厂和贸易商之间相互让渡利润。而基差贸易点价方是从期货市场里寻找自己最满意的买卖价格,利润是从期货市场投机者们处获取的,而不是从合作伙伴那里。”
“一口价的贸易模式很少有远期定价的,因为市场波动非常剧烈,谁也没法去准确预知未来6—12个月的价格,一旦价格波动较大,必然有一个合同方利益受损,不利于长期合作。而基差相当于一个随行就市的定价模式,定价基准是市场,定价权和时间点是双方自行选择,利用时间的长度转移了双方的定价矛盾,实现共赢。”李科说。
关于基差贸易的合同周期,李科认为,合同的时间周期越长,基差贸易相对传统贸易的优势就越大。如果行业里进行基差贸易的企业越来越多,那么很多实体完全可以通过基差合同锁定未来2—3年的贸易流,保障自己的供应和销售。对于产业来说,最终需要的是糖的贸易流,而不是一个最好的采购或者销售价格。基差交易对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会在企业位于市场中性认知的情况下,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绝对风险转变成相对风险,提高企业投资的风险收益比,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发现,如今,白糖期货期权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现货市场密不可分,产业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的方式也逐渐丰富和成熟。
“不同的形势下可利用不同的策略。比如糖价低于成本线,用现货库存的策略选择。”云南农垦集团兴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农垦”)常务副总经理吴晓松说,2018年云南农垦收购了康丰糖业公司,从贸易涉足产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可控因素产生了明显变化。当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侵蚀贸易利润,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作为国有企业,云南农垦对于所属蔗区政府的承诺是及时兑付蔗款,绝不拖欠,新环境的改变使公司运营压力巨大。另外,传统贸易商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云南农垦调整经营思路,强调运营,加强市场研判,充分发挥大宗商品金融属性优势,调整资金结构,结合期货、期权工具制订销售策略。2018年,企业运行平稳,蔗农信心恢复,蔗糖产业良性运转。
2019年4月份和8月份,白糖期货价格两次涨到5500元/吨以上,此时考虑卖出期货套保,但利润微薄,既担心后期价格继续上涨致套保浮亏,又担心价格回落失去套保机会。这时便可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方式来锁定套保价格。“该操作方案利用最简单的持有现货、卖出看涨期权策略锁定销售价格。期权有效解决了卖出套保浮亏大量追加保证金,以及后期价格继续上涨导致错失套保机会的两难问题。该策略比较适合在行情初期价格振荡上行阶段采用。”吴晓松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生产生活全面停摆,随着疫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食糖行业来说,受疫情影响,全国食糖销售停滞,加工企业停产,含糖食品销售受阻等因素引发了市场恐慌,叠加了保障关税到期等因素,糖价开启了下跌趋势。而食糖生产是不能停的,因此生产性库存急剧上升,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销售压力,此时如何实现更好的销售利润是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
云南农垦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呢?据吴晓松介绍,疫情期间,如何实现盈利是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生产企业,如何保障食糖正常供应、蔗农收益稳定,疫情管控形势下,境外甘蔗种、管、砍、运问题如何解决。公司通过全手段操作,结合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的组合使用,确保蔗款及时兑付,并按时开展下一榨季的生产经营工作。
“在上涨初期,郑糖涨至5600元/吨时,已经超过生产成本,此时陆续实施卖出套保的同时,因担心糖价继续上涨,公司采用了相对稳妥的期权进行套保,卖出看涨期权,当时价格是5700元/吨,收取权利金180元/吨,盈亏平衡点达到5880元/吨,如果行权,增加了企业销售收益,销售价格提高180元/吨,较前期期货套保价格更高。后期行情继续上涨,到达5800元/吨附近时,在期货上进行卖出套保。”吴晓松表示,在机会来临时,收取权利金提前锁定相对较高的销售价格,可为企业后续套保增加一层保险,应对后市行情变化游刃有余。他表示,在此过程中严格套保,期权先行,规避了价格下跌风险,为公司稳健经营提供了保障,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影响食糖价格走势的因素很多,企业在把握方向的过程中,很难较全面地考虑所有因素带来的影响,金融衍生品工具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在众多风险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多了一层保障。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其目的都是盈利、生存和发展,无论市场行情如何演绎,企业都要不断寻找最佳期货衍生品的操作组合方式,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如需进行顶级期货公司开户或相关期货操作问题,可直接添加我好友,排名前十国资背景的期货公司为您服务,独立的CTP交易系统和优惠的手续费,满足您后期低成本交易操作,欢迎随时咨询,同时也祝您期市如虹~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白糖期权是如何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


当前我在线
15103944474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