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砍到自己脖子上才知道疼
发布时间:2021-8-17 11:46阅读:197
看了几天土拍新规的网传,才敢动笔。
刚刚的消息,上海、福州也延期了。在第二轮大规模土地集中出让推延的城市里,又加入了两个,累计已经涉及180多宗土地。可以说,之前土拍“两集中”试点的22个城市,都会延期。
原因也已经确认了,就是土拍规则要变,是个紧急要求,所以各地都开始调整。今天看到的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信源处证实了该文件。”(就是下面这个)

因为这份土拍新规,导致地惨股在周三集体狂涨。有不少券商喜出望外的发研报,据此认为地惨商利润下滑结束,地惨股即将展开价值逆转。很多粉丝也认为,这个调整是因为土拍遇冷了,开发商都躺平了,不愿意玩了,所以要调整一下,给开发商一条活路(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个人希望是那样,那个做法也是对的,“悬崖勒马”的对,再这么搞下去,房地惨会出大雷。但基于事实,我有所保留。我认为今天中国的环境变化不易扭转了,地惨商之间“活下去”的厮杀才进入半途,往后的苦日子还长着。单就这个政策的提振意义,外界的解读不但过于夸张,而且歪楼了。
1)反推土拍新规,用意在何处?
看上面的说法,应该说,都有对的地方。但因为不知道语境(现在文件全文没有,出台背景不清楚),不好讲。结合上半年的楼市情况,我倾向于认为:土拍新规,主要是为了控制地价。如果说有给开发商留一条活路的话,那是附带的。
现在我们都不清楚是不是开发商参与的热情特别低,所以各地都纷纷延期了,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公告出来。但反推,感觉不对。从第一轮土拍结果看,开发商参与的热情是非常高的,第二轮土拍,不至于全面遇冷。深圳的据说是有些地没有房企报名,但是要考虑到地块本身的情况(地段是否核心、要求是否苛刻等等)。
而反观上半年首批土拍的结果,大约有一半的试点城市溢价率都达超15%。像深圳,5月份首批土地,上限溢价率45%,很快都到了,天津首批最高溢价率49%。另外,我们都看到,首批土拍,很多开发商弄了几十个马甲去抢地。此其一。
其二,这次调整在多城发布二次集中土拍公告之前,像深圳第二批土拍溢价率,上限还是45%。而杭州、无锡、天津也全都较先前大幅下调了溢价率。这说明了,上层实际是在担忧大家抢地还是太热导致地价数据上涨太快,而不是担忧开发商活不下去。

(数据:CRIC)

从这个角度看,结合今年上半年整个楼市多达370多次的调控,以及针对学区房的大棒,我认为逻辑上才比较能解释得通。就是看这份土拍新规,看对房企资质、资金来源那部分的要求,也能感知到,整体基调还是从严而非从宽的。
所以,这份政策根本上讲,是对土地“两集中”供应制度的“打补丁”,是一个更严厉的土地限价令——就像针对房价的环比零增长一样,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数据上”的“稳地价”。
2)开发商的利润边际能改善吗?
接着来说,地价下来了,开发商能活得好一点吗?
照表层理解,土拍溢价率下调,地价就低一些,那对开发商的利润率就会有保证一些。所以,这个情况下,开发商的利润边际就能改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要给开发商一条活路的原因所在。
但实际上如果你深入了解市场的真实行动逻辑的话,答案是,不一定。开发商的利润边际能否改善,实际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在接下来如何执行土拍新规。
第一种情况,他会不会继续控制房价。地方政府在卖地的时候,可以让利,但是地价下来的同时,他也可以把房价限制的更低。这样下来,开发商你还是赚不到钱。我的意思是,这可以是两码事,取于地方政府的态度。
第二种情况,他想不想让利。很简单的逻辑,以深圳为例,第一轮土拍,在竟配建的基础上溢价率还普遍是45%,现在如果要求上限改为15%,还不能通过竟配建变相增加实际地价成本。那就意味着地方收入减少。比如某次出让地价起始价总和综合500个亿,溢价率从45%降到15%,等于减少了150个亿的收入。
对于地方来讲,这笔钱,就是刀砍到他脖子上,少了这150个亿,就意味着我要从别的地方再找出来这150亿填补上。按照现在的趋势,政府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打击教培行业,教育上的投入你要增加。打击房地产,政府在保障房上的投入要增加。应对逆全球化,维持经济增长,R&D上的投入要增加。
要问地方政府愿不愿意出这个血?愿意出多久?
看一则数据。
2021年上半年卖地收入3.44万亿(+22.4%),占上半年全国一般预算收入11.7万亿元的接近3成、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25万亿的55%、占全国税收10万亿的34%。地方每100块的收入里面,卖地占55块。
所以,你让它减少溢价率,动机上我认为比较难。那接下来很大可能的一种情况,各地方对这个土拍新规的执行,大概率是一个动态的调整。我的意思是,只要不被点名批评,那么地方就会通过很多隐蔽的手段规避土拍新规,少让点利。这个规避的手段,就像开发商应对限价的手段——比如捆绑精装修、材料减配,以及像买房人应对限购的手段一样——比如假离婚、假社保等。我们要承认,地方有很多手段,它看的根本不是溢价率,而是能收到多少土地出让金。你要我把溢价率控制在15%以内,那我也可以提高土地的起拍价来实现。当然,文件里说“绝不允许通过提高起拍价方式调整溢价率,否则将公开严肃处理,严格控制城市楼面地价新高”。那这个要通过监管核查确认,并不那么容易。
由上而言,我认为,关于开发商的利润边际改善,这个可能难以构成一个稳定判断。更可能的情况是,随机性高。比如这一次,政策刚出来,大家都想着要认真执行,溢价率真的降下来了。对开发商而言,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地,那真有可能博到了彩。但下一次,地方政府回过神来,不想这么干,就会用出很多手段。
所以,未来运气的成分大了。目前来看,只能说,第二轮的土拍很大概率是良机,未来好几年都难得遇见的良机,利润率会高。我是建议,这第二轮土拍,开发商应该在满足条条框框的基础上,有多少钱都要顶格砸进去买地,尤其是在重点城市,一定要积极的买,先把土地拿到手再说——无锡的土拍已经证明了。
3)爆雷怎么破?
那也有不少同学最近一直在问:房企爆雷怎么办?这不是个小事。
这也是我特别想谈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它跟这个土拍两集中关系好紧密的说。
眼前针对开发商的政策,基本上是要把房企弄死的地步,开发商买地的时候,房价就确定了,不能涨价,根本赚不到钱。比如前段时间的著名事件,杭州的滨江集团,拿的几块地净利润努力做才能做到1-2%,已经混的连制造业都不及了。疫情放货币以来,房价是涨了很多,但是开发商的处境是持续的恶化,泰禾、华夏、蓝光,一个接一个,现在是恒大,他们爆雷的起因不是因为限价,但是持续的打击(三道红线等等),也确实快速恶化了他们的处境。
所以说,这一波,我的看法是,中国开发商的集体处境其实回到了次贷危机之时。他们现在的境遇,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苦撑待变”。有个别开发商,已经掉到了沼泽地里了,现在是只能“躺平”才能沉得慢一点,你得给他一根大木棍,才能拉上来。未来一定会出现一场激烈的并购厮杀,才会迎来一个新局面。这是全行业一个巨大的坎,现在说过去,还言之过早。
你说最后救还是不救,我不知道。但我现在看到这个土拍新规的时候,我其实觉得不是坏事。为什么呢?因为终于可以让地方城市感受到开发商的心境了。大家想想看,之前卖地的时候,各地都是拼了命的控制开发商未来的售价,但同时,自己卖地的时候依然坚持确保自己的地价溢价空间。说白了就是,开发商不能赚钱,但地方城市得赚钱。这个在以前还能说得过去,但现在在全行业都要集体下沉的时候,地方还坚持这么弄,吃相上多少有点不好看。
有时候,刀不砍到自己脖子上,你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疼过来的。
眼下通过这样的调控,我们看到规则倒是理顺了:要让利,大家一起让。从一级土地市场(限溢价率),到二级新房市场(限价),到三级二手房市场(住房参考价),再到四级租赁市场(租金价格管控),一条龙、全链条的价格管控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局面,还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它的发展,一切还需要观察。在我们认为房企的境遇会变好之前,它也许会经历一个更糟的阶段。
希望能看到好成效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